人天生背負的事物
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 (John Locke, 1632-1704 )主張剛出生的孩子心靈是 「tabula rasa(白板)」,也就是空無一物的白紙。遺憾的是,人一出生不只帶著與生俱來的遺傳特徵,也背負著養育自己的父母雙方家族悠長的歷史,似乎並非一生下來就是完全的白紙。一個人出生之後看似充滿自由與各種可能性,事實上卻存在許多制約,並且受到那些制約的束縛。
研究顯示,實際調查遺傳與成長環境的影響之後,發現幼兒到青年這段時期,成長環境的影響較為明顯。漸漸地隨著年齡增長,遺傳因子開始發揮威力,但與此同時,除了受原生家庭、父母影響之外的其他因素與個人經驗也會逐漸增加影響力。根據不同的生存方式,有可能可以擺脫父母賦予的責任,獲得某種程度的自由。有些例子顯示,原本待在老家、受父母影響而個性陰沉的人,一旦獨立走出自己的人生,就會脫胎換骨、開始發光。
因此,長大後離開父母身邊,就是活出自我的契機。但在現實中,持續受到明明不在身邊的父母所影響,因而錯失活出自我的機會的例子並不在少數。有不少例子是當事人原本想找到活出自我的方法,卻一再重蹈覆轍。小時候的經驗與父母不斷告訴你的話,就像困住你的咒語。
父母施加的詛咒
父母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對子女施加詛咒:這孩子真沒用、一個人就什麼也做不好、總之你就是不行啊、你又來了、究竟要叫人多頭痛才肯罷休、別再讓媽媽難過了。
每天在這些嘆氣與否定中成長的孩子,會認為自己造成父母困擾、充滿缺陷;這樣的孩子總是在責怪自己,心中充滿難解的糾結,這樣下去真的會變成沒用的人。即使原本擁有出色的能力與優點,也會和赫塞一樣讓家人與老師頭痛,被視為麻煩人物、不知該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不僅無法發揮能力,更會因為內心深處否定自己而帶來更大的損失。小時候烙印在心中的自我評價,到了長大之後仍會束縛一個人。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這個詛咒,然而,也有些人會在某個時間點找回自己。
父母對子女的詛咒,源自於父母對自己的愛。只愛自己的父母,會從 「子女是否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動 」的角度評斷孩子。如果子女依照父母的想法行動、往父母的理想前進,就是好孩子;反之,如果不照自己的意思行動、反抗叛逆,就是壞孩子。遇到這種情況時,父母甚至會說: 「你這種小孩不是我生的 」、 「你要說那種話就滾出去 」。重點變成父母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孩子想要的是什麼。不聽話的孩子被冠上了罪名: 「壞孩子 」、 「讓父母頭痛的孩子 」、 「害父母難過的孩子 」,父母並用這些詛咒束縛住孩子。於是,個性溫和、無力反抗詛咒力量的孩子,只得選擇聽從父母的話而活。可是,這樣並沒有解決問題。非但沒有,還會導致後來發生更嚴重的事─這樣的孩子,無法活出自己的人生。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家庭會傷人,但放下童年經驗開始改變才是最重要的>>http://t.cn/EwJbYRY
孩子是照妖鏡,父母千萬別變成妖啊!>>http://t.cn/EwJG2Ju
摘自 岡田尊司《生存的哲學:給想要活出自我,跨越人生苦難的人》/悅知文化
Photo:pixabay,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怡蓓、王信惠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