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說一套、做一套」難以適從
透過不同的感官觀察,就能察覺各式各樣的訊息。像是,當孩子想跟大人玩或講話時,大人對他說:「來這裡。」雖說無論是表情、動作或手勢等肢體語言都發揮溝通的功能,但大人的心卻「遠在天邊」。
【案例】
爸爸正在看報紙,五歲的思文問:「爸爸,可以跟我玩嗎?」爸爸回答:「好啊,來吧!」但手上還拿著報紙,繼續讀著。
▍專家這麼說
這時孩子會做何反應?他會覺得困惑。年紀還小的孩子,會從大人的肢體語言辨別真實,接著就會開始哭鬧了。進入學齡階段的孩子理解力更好,但也因為大人的不為所動,而感到不知所措或是難過,導致情緒起伏變大,或是乾脆逃避退縮。
媽媽喊了三次吃飯了。「思文,現在就過來,自己洗手。」他從花園衝進屋子裡,兩手髒兮兮的,坐在餐桌旁。媽媽說:「開動!」接著就開始分起食物,並且看了思文一眼,搖搖頭。思文聽到「開動」,期待要吃飯,但媽媽看起來好嚴厲且不開心,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媽媽真的說開動了嗎?還是要開罵了?
一旦溝通的訊息不一致,聽者就會出現雙重的判斷。
孩子喊著:「媽媽,來一下!」媽媽說:「好。」她聽到孩子在叫她,卻沒有看見孩子的肢體語言。
孩子希望媽媽過去,最後她答應了,不過卻沒有出現。孩子不知道媽媽正忙著走不開—孩子無法區別真正的「好與不好」,畢竟媽媽並沒有去找他。
【重點整理】
言行不一,會讓孩子覺得困惑,他不知道該相信哪一種訊息—是聽到的,還是看見的。當孩子時常遇上大人言行不一的狀況,不安的情緒就會逐漸擴散開來,因為他無法相信自己所接收到的訊息。心理學家將這種家庭溝通的模式稱為「錯亂製造模式」,或是「說一套,做一套」。
以「鼓勵」的話語正向溝通
鼓勵的話語可以開啟溝通的管道,能幫助孩子回答、陳述、處理事情,孩子也會感到被理解與接納。這麼做的同時,也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力、培養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他們能信任自己的觀察與感覺,也敢表達不一樣的意見、願意嘗試新事物,更能明辨事理。因此,鼓勵的話語具有正面的影響力,能鞏固孩子的人格特質發展。
請留意你的聲調、肢體動作,並且保持你和孩子的眼神交流。
當孩子只是想聊聊,以下這些細微的表達方式也具有正面肯定的效果:
● 哦? ● 哇,太好了! ● 我真好奇! ● 嗯!
摘自 朵莉絲 ‧ 赫克莫斯《讀懂孩子情緒,100個「聽說問答」關鍵對話練習》/大好書屋
Photo:StockSnap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陳玉玲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