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櫻井弘
談話目的--讓對方動起來
人若不被「認同」,不會有實際「行動」。因此,若要使對方有所行動,必須透過種種方法贏得他的認同,接下來才能繼續進行下一步行動。而為了達成此目的,我們該學習哪些技巧?
接下來要介紹三種「邁向行動的步驟」,可以有效幫助講者達成此目標。第一步是要有「能夠喚起行動意願的基礎」,意思是為了使對方行動、使對方有立場願意協助你,必須培養與聽眾的「人際關係」。
第二步是將你希望對方做的「內容」,以正確、易懂地方式說明,使他理解,目的是獲得「對方的認同」。這一步需要「讓聽眾理解」的「說明能力」。
第三步則是「喚起自動自發的意願」,也就是讓對方能夠自動自發為講者行動的步驟。
仔細踏穩前兩個步驟,是為了提供最後一步穩固的根基。因為對講者產生了信賴關係,且完全理解哪些是該做的事情,聽眾才能產生意願,自發性地開始行動。請各位務必善用「說話技巧」,腳踏實地地把前兩個步驟確實完成。
讓對方動起來的三步驟
STEP1培養「人際關係」
1從自己開始動作 2利用對方的興趣或關心的事物
STEP2說明能力 1好好理解自己要說的內容 2掌握對方心裡所期待的事
STEP3喚起自動自發的意願 1盡可能使用肯定詞彙 2借助對方的「形象」來喚起他的意願
案例:「讓對方動起來」的說話方式
若能運用說話技巧,讓對方依照自己的意願行動,那不管在職場上,或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下,毫無疑問是一項絕佳武器。想想看,在以下的狀況中,你會如何說話呢?
「 已經九點了還在睡! 明明九點三十分就得要出門了……」想叫醒還起不來的家人時,「你知道現在幾點了嗎?」這句話大概只會得到「我知道啦!」的回嘴。不妨試著用溫和的語調問:「不知道現在幾點了呢∼?」對方可能會產生「啊! 完蛋了!不趕快起來不行」的心情。
「 那傢伙又在混水摸魚、到處聊天了! 真不知該怎麼辦!」足球教練想使在打混的選手提起勁訓練時。「你在摸什麼魚!」也許教練會想要這樣大罵一番,但在這種時候,聽說德國的足球教練會問選手:「椅子可以借我一下嗎?」或許這樣會使選手更能感受到「糟糕!」的氣氛。
「 奇怪? 忘記放在哪兒了,真糟糕,這樣什麼都看不見。」忘記眼鏡放在哪裡,希望妻子幫忙尋找時,「喂!我的眼鏡跑哪兒去了?」與其這樣問,不如使用「不好意思,你知道我眼鏡在哪兒嗎?」會使對方的態度完全不一樣,後者當然更有機會,得到讓人滿意的回應。
「 好多人在排隊喔……啊! 那女的是怎樣,居然插隊!?」想讓在車站購票隊伍中插隊的女高中生,注意到自己插隊時。這個高中生可能沒有意識到排隊隊伍, 才會插隊。比起說:「喂!不要插隊!」不妨用「妳看起來很急喔!」來了解她的情況。這可是實際發生過的例子。
談話目的--使對方感動
要使對方開始行動,有時候「訴諸於感情」是必要的。人類是由「理性」與「感性」兩者相互構成,若只靠理性來驅動聽眾,有時候會稍嫌不足。
建構在理性的詞句,就是合情合理的話語,任誰聽了都會頻頻點頭表示贊同,並表示「你說的我懂」。但若動不動就把「毫無疑問」這句話掛在嘴邊,大部分的情況下也會讓對方產生「反感」的心情。要是說話內容井然有序,但使用「解說口吻」來講解,應該會使聽眾「睡意」滿滿。
相反地,若能使用訴諸於感情的文字來說明,聽眾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呢?
總是率先親自示範、體貼關懷、富有責任感及人情味的上司,突然有一天對你說:「有件事不得不拜託你!」員工應該會在不知不覺中就答應了。
若是熱血好強又真誠的社長跟你表示:「真的很抱歉」時,即使是討厭的事情,應該也會不自覺地就原諒對方。就像這些情況,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只有理性,感性也扮演著重要的功能。
不只驅使對方的理性,還訴諸於感情的詞彙,這種說話方式,我稱之為「頭心說話術」─先用理論方式說明內容,使其清楚、易懂,進入聽眾的「頭腦」裡,再搭配能深入對方「內心」的說話方式。只要完成這兩點,我們就可以獲得對方更多的協助。
平凡但感人的故事,告訴我們訴諸感情更有效
這是在某場研討會中聽到的小故事。主角是一位大學生,他的家距離所唸的大學,單程通車需要花費兩小時以上。由於被報告及實習工作緊追在後,體力上已經到了極限。
於是有一天,他向父母提出「我想一個人住」的要求,然而,雙親卻責罵「這跟之前約定好的不一樣!」、「沒那個錢!」等等,他反抗道:「隨便你們!」後就持續著一貫的執拗態度。
有一天,他因感冒病倒了。母親端著一碗粥過去給他時,他說了聲「謝謝」。此時,母親內心似乎想到:「我的兒子已經懂得如何感謝別人了。就算讓他一個人住,也能感到安心。」
而從兒子眼中看來,原本以為雙親只是一味地反對他,但其實是站在最客觀的立場、帶著愛來守護著他的人。
摘自 櫻井弘《讓你說話更有趣的40個技巧》/核果文化
Photo:Simone Lando,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羽茜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