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兒仍每天向父親要飯錢,校長媽媽黃美鴻:不想孩子以後為錢煩惱,從小就要教孩子正確金錢觀

理財教育之所以重要,更深一層的意涵是,從小就要訓練孩子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知道捅了婁子沒有人會幫他善後,他必須自己解決問題。

教孩子正確理財,穩固圓夢基石

最近家裡在整修浴室的漏水問題,負責的工程人員中,有位師傅感嘆他的孩子已經三十歲了,仍每天伸手跟他要三百元飯錢;我聽了很驚訝。他無奈地述說,兒子因為開室內裝潢公司被倒債三百萬,只好收工躲債,現在在家裡吃閒飯不打緊,還不斷怪罪老爸從小沒有教他理財和儲蓄,以致於他落得這種下場。我聽了感嘆這位公子不僅是「月光族」,更是當今社會說的「啃老族」。很多父母都忽略了從孩子小時候就要開始培養正確的金錢價值觀,才會有很多類似這位師傅的故事。

理財教育之所以重要,更深一層的意涵是,從小就要訓練孩子為他自己的生命負責,知道捅了婁子沒有人會幫他善後,他必須自己解決問題。

 

以下分享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

藉由閱讀來幫助孩子培養金錢觀,透過生活化的故事引導孩子學習「錢的管理」,年紀較小的孩子可用繪本導讀建構金錢觀念,像是《一片披薩一塊錢》、《浣熊洗衣店》、《小兔子學理財》及《我的第一個小豬撲滿》。年齡較大的兒童與青少年可閱讀《理財小達人》、《金融素養小學堂》、《牛頓的金錢教室》以及《小狗錢錢與我的圓夢大作戰》。

這些故事都很生活化,很適合親子共讀,大人和小孩可以一起討論管理金錢的重要觀念。

而錢也和生活大小事密切相關,爸媽可以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利用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給孩子一個小小的任務,並從旁協助孩子規劃與實踐。如果學會預算控制和管理,就等於學會了聰明消費的第一步,未來他將是金錢的主人,而不是被欲望牽著鼻子走的錢奴。

 

教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

接下來,要教孩子分辨「想要」和「需要」兩者相異的概念,像是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 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釐清「想要」是什麼? 想要的東西就是即使沒有,也不妨害到生活和人身安全,例如:玩具、電玩小卡片、故事書等。而「需要」是什麼? 例如:上學要用的文具、書包、水壺、口罩等,如果缺乏的話,會影響到上課寫作業及身心健康。

所以當孩子強烈想要某樣東西時,爸媽要教育孩子,「想要的」東西並不是被禁止,而是要被規範的。

再來是儲蓄理財,爸媽帶著孩子一起做規畫,例如:孩子的球鞋舊了或壞了,想要買最新款的球鞋;父母可以建議:剛上市的新款球鞋一雙要二千元,如果買不是最新的款式,只要一千元。而你的腳又長得很快,半年後可能又要買新鞋,這樣省下來的一千元,可以再買一雙新鞋呢!

在學校,我經常看到孩子會為了非常「想要」而犧牲了「需要」,例如孩子會把早餐費省下來,存起來買想要的東西。這時,爸媽不能因為孩子餓肚子而心軟,要引導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選擇,「想要」的動機絕不能影響正常生活。

 

實際選購中學習

爸媽的金錢觀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如果爸媽喜歡買名牌,談話之間常炫耀自己的東西多麼高貴、花了多少錢,總認為便宜沒有好貨,買東西一定要到大百貨公司,孩子無形之中可能也會養成這樣的態度。

相反的,如果爸媽節省過了頭,變成小器,孩子也可能會是不樂於分享、只想占別人便宜的人。

所以,過與不及都會讓孩子的價值觀產生偏差,爸媽必須留心自己的消費行為。日常生活中就有許多可善用的機會教育,例如買鮮乳時,年紀小的孩子可能會挑選盒子上有漂亮圖案的,而大一點的孩子會考慮容量、價錢、有無贈品,這時,爸媽可趁機和孩子討論,是要喝到較多的鮮乳,還是想要保留牛奶盒? 或是相近的口味,選較便宜的,是否比較划算? 讓孩子多思考與做選擇。

 

學會支配金錢

父母開始給孩子零用錢時,要先協助孩子擬定「零用錢支配計劃」。

過年時,如果孩子收到很多的壓歲錢,爸媽應先讓孩子瞭解壓歲錢的意義,並說明爸媽先替他保管,和孩子一起把錢整理好、數好、收妥,孩子就會懂得錢不能隨意亂放。接著,帶孩子一起去銀行,把錢存入孩子的帳戶,讓他看到存摺上的存款數字。當他想買比較特別的玩具時,再帶他去提領。父母也可提供孩子更多選項,例如受邀參加朋友的生日派對時購買禮物,或發揮慈悲心幫助需要的人等。

隨著社會脈動的改變,親子理財愈來愈受到重視,卡債風暴後,更凸顯出理財的重要性,每個人的價值觀與消費行為應從小紮根,孩子未來人生才能穩健成長,築夢踏實。

 

陪伴筆記

父母可以觀察孩子們如何利用日常的零用錢或是過年時收到的壓歲錢,然後從旁引導他,做個精打細算的消費者。

念小學的大孫子升上五年級後,對於生活,他開始有一些調劑和品味,尤其睡覺前他總想聽一些故事或輕音樂,每次都要跟我借唱機,所以他很想擁有一台自己的手提唱機。其實他已經先詢過價了,要一萬元左右。此時,我就和他討論,「你覺得這是需要,還是想要?」

大孫有點尷尬的說:「應該是想要吧!」但他又理直氣壯的說:「可是,音樂可以助眠,也算需要吧!」我又回他,「其實沒有音樂你也可以睡著呀! 這樣好了,你過年的壓歲錢不是有規畫想要買的東西嗎,就自己看著辦吧。」

然後我就放手讓他自己做決定。

 

 

摘自 黃美鴻《校長媽媽50年的教養智慧:消除你的育兒焦慮,養出孩子的好品格與生活力》/ 商周出版

 

圖: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陳宣雯

本站提供網路意見交流,以上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未來親子學習平台立場
成為未來Family Line好友,看更多教養好文及最新教育資訊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