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午餐店,大約三四歲的小女孩因為奔跑,手上小盤子掉到地上瞬間打破,碎了好幾塊。小女孩楞在原地,這時她的年輕爸爸深吸一口氣後,蹲下來問:「妳有沒有受傷呢?」 (心理師解析:調整自身情緒,給予關心而非立刻責備)
未來親子最新出版 小天下/未來出版 蔬菜學校3:玉蜀黍的長頭髮 小天下/未來出版 蔬菜學校4:不想開花的高麗菜 小天下/未來出版 蔬菜學校1:想要紅的小番茄 未來兒童 《未來兒童》第101期 未來少年 《未來少年》第140期
小女孩搖搖頭,年輕爸爸撿了一塊碎片後說:「妳來幫忙把大塊的撿起來,記得手要拿這邊,才不會被割到」 (心理師解析:示範方法並讓孩子學習負責)
這時附近有位阿北很熱心,怕小女孩割到手所以也跑去撿,年輕爸爸在阿北撿了一塊後,用手示意對方沒關係不用再撿,同時對小女孩說:「這位叔叔有幫妳,要跟他說什麼呢?」
『謝謝~』小女孩抬頭對阿北說。 (心理師解析:教導表達感恩;並非直接給命令或答案,而是讓孩子自己回應)
將所有碎片都撿完後(其實大多是爸爸在撿),爸爸又問:「妳知道為什麼會摔破嗎?」
『跑太快…沒拿好』
「對啊,那下次妳可以怎麼做呢?」 (心理師解析:引導孩子思考改善方法)
『用走的就好…』
「嗯嗯很好。最後我們還有一件事,要去跟店員說對不起」 (心理師解析:教導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時小女孩情緒激動一直喊『不要!不要!』
「妳不想去的原因是什麼呢?跟爸爸說說看」 (心理師解析:不急著強迫行動,而是去瞭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動力)
小女孩剛開始仍不斷喊不要,但在爸爸耐心詢問了幾次後,小聲說了『怕被罵…』
「謝謝OO(應該是女兒的小名)告訴我,我知道妳會擔心店員生氣」 (心理師解析:肯定孩子的自我揭露,並給予同理,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情緒被看見)
「爸爸怎麼幫忙,妳會比較不害怕呢?」 (心理師解析:讓孩子練習表達需求)
『抱抱一起去』
「沒問題,我抱妳一起去。妳需要先練習怎麼講嗎?」 (心理師解析:事先練習降低焦慮,減少挫折)
『好…」
於是小女孩先在原地試著組織句子,最後年輕爸爸抱著她去找店員,由小女孩說「不小心打破盤子了,對不起」店員很親切地笑著說沒關係,還問小女孩有沒有受傷。回到座位後,這位爸爸摸了摸女兒的頭:「妳剛才很有勇氣,我覺得妳很棒喔」 (心理師解析:給予肯定並說明理由,而非空泛讚美)
孩子在生活中出包時,如果我們用大人的角度去看,容易忍不住說出「你怎麼會這樣?」、「你在幹什麼?」而跳進急於責備的陷阱之中。這往往是大人覺得自己被影響,或是感到尷尬(尤其在公眾場合)而單純發洩情緒。然而「現在可以做些什麼」以及「下次如何避免」才是我們教導孩子的重點。
雖然目睹整個過程只有短短五分鐘,卻讓我覺得很感動。
不論是新手父母或資深父母,我們很容易因為工作、生活中的壓力,而處於情緒緊繃的狀態。這時若孩子犯錯或吵鬧,很容易就讓大人生氣炸鍋,立刻責怪甚至打罵孩子。要能像上面這位爸爸這麼有耐心,我們除了平常就要照顧好自己(適時抒壓、穩定情緒),也可以透過一次次的練習來累積經驗。沒有天生滿分的父母,但我們可以努力與孩子建立更親切的互動、給予更好教養!
親職教養其實沒有所謂的完美
我認為親職教養,本來就沒有所謂的完美,也無法定義完美。畢竟光是「孩子長大後成為怎樣的人,才能代表教養成功」就有無數種看法了。我們能做的,是當孩子出包、犯錯時,依照當下情境、孩子狀況,盡可能給予合宜的回應。
要做到這點,我認為最關鍵的是 別拿大人的標準套用在孩子身上。
「為什麼要在店裡跑步、走這麼快?」 「為什麼不把盤子拿穩一點?」 「妳難道不知道盤子摔到地上會碎掉嗎?」 「妳這孩子為什麼做事這麼不小心?」 「你一定是不專心,沒有仔細看路!」
這些聽起來都有道理 ‒ ‒ 如果你是對一位成年人這麼說的話。然而我們都知道,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與大腦已經發育完成、具有良好理性與情緒控制能力的成人相比,根本就是新手村中的菜雞。
理解孩子的限制
要瞭解的是,孩子就是有可能因為一開心,忍不住加快腳步、動作變大; 她們的手部精細動作、肢體操作能力也還在發展中,有時會粗手粗腳; 她們的注意力容易發散,被周遭人事物吸引目光; 更別說她們可能不久前還在拿摔不破的塑膠碗盤,最近才開始跟著家人用陶瓷餐具。
當我們用大人的標準來看孩子的行為,就會迅速出現許多「妳應該」、「你這樣不對」的念頭,然後急著責備、怪罪、打罵。長期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雖然我不認為這叫教育,這更像是大人們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很可能會默默累積這些信念:「我總是做錯事」「我不夠好」「我很糟糕」。而自我價值、自尊與自信心,對孩子的整體發展,乃至長大後與他人的互動,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四步驟緩和自身情緒
孩子出錯,我們會生氣,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事情。當下可以做的是:
1. 做幾次深呼吸、並伸展肢體,幫助緩和自己高漲的情緒。
2. 想想自己的情緒,是否受到工作或生活壓力的影響。
3. 檢視自己是否忍不住,用了大人的標準來看待孩子呢?
4. 提醒自己,孩子的理性與情緒能力,跟大人就是不一樣。
懲罰不是唯一解
這並不是說完全不能「懲罰」。但少了關心、同理、引導、教育的懲罰,沒有太大意義,也很難達到改善行為的效果。甚至淪為大人發洩怒氣與壓力,自己爽的一種工具。當我們因為孩子犯錯而生氣時,別忘了眼前孩子的年紀。與知曉很多事物、已經成為資深冒險者的我們不同,她們才剛踏入地下迷宮的入口呢!
瑪那熊諮商師,個人網站:https://manabear.tw/
FB粉專:瑪那熊諮商心理師 https://www.facebook.com/hellomanabear
著作:
《一開口撩人又聊心》提升互動力工具書
《一出手脫單又脫魯》大魔法師轉職手冊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