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寫了一篇「今天有好好照顧自己嗎? 」引起廣大迴想,其實無論是大人、小孩、年輕人、老年人…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何嘗不該好好照顧自己呢? 過年期間聽到幾個故事:
一位長輩退而不休,開心在家鄉博物館裡當志工,跟往來遊客分享自己的兒時趣事,他說自己的小孩都結婚生子,偶爾會幫忙顧一下孫,但更多的時間則是忙著運動養身、進修學習,他說:愛小孩就是不要讓他們擔心啦!看他滿頭黑髮、容光煥發,自在用心生活,羨煞不少同齡老友。
另一個長輩屆齡不敢退休,兩個孩子一個不婚一個不生,他忙著安排相親、研究生子祕方,又因擔心孩子以後孤老,所以努力工作幫孩子多存點錢,並要求孩子每月”上繳”薪資,由他代為理財,設定目標是讓兩個孩子都能各買一棟房子。問他預計何時要退休享清福?他說自己沒那個命不敢想。
兩個長輩都很忙,只是一個忙著照顧自己,另一個忙著照顧別人。
「照顧」包括了生理和心理兩個層面,大多數的我們,在成長路上好不容易學會了照顧自己的生理,知道要吃飽穿暖,知道清潔打扮,但卻仍不懂得照顧自己的心理,心情容易隨環境高低起伏、生氣時不知如何宣洩、難過時無法排解,於是只要心理出狀況時,就會連帶地拖身體下水,頭痛、胃痛、倦怠、失眠、暴食或厭食…各種身心症都跑出來。
相信以下「情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多少遭遇過:
我們往往都在不經意處就忘了好好照顧自己。
一旦學會「好好照顧自己」,不但有益身心健康,還能幫助身邊的人,可是這麼重要的功課卻常常被我們忽略。
有些人無法好好照顧自己,卻又背負著「我得照顧其他人」的枷鎖;
有些人不但不照顧自己,甚至還認為 「他人有責任照顧自己」。
種種對於「照顧」的責任歸屬的誤解,往往會引發更多問題。
狀況一、「我是為你好」
孩子年幼時,爸媽為孩子做太多、想太周到,直升機父母一句「我是為你好」,就幫孩子安排好前方道路,孩子沒有機會學習照顧自己,這個不會、那個不行、不會自己找答案、也無法應變各種「突發狀況」,進入學校團體生活後,失去父母的庇蔭,也同時失去自信、失去方向、甚至無法為自己的行為和決定負責,最常見的就是考大學不知道選哪個系,找工作不知道選哪個產業。
狀況二、「都是你害的」
而小時候就不懂照顧自己的人,長大後便只能繼續依靠爸媽照顧,把薪水交給爸爸管理、把衣服碗盤交給媽媽清洗,心情不好時再罵罵父母一句「都是你害的」出氣;靠爸族和媽寶們在進入婚姻後,可能就改為依賴配偶來接手照顧,因為對許多問題「沒有想法」、或是「不敢忤逆父母的想法」,只好把問題丟給配偶去面對,如此便還會衍伸出更多、更複雜的婆媳問題、兒孫教養問題等…
狀況三、「攏是為著你」
再等到年紀大了,成了爺奶,便開始期待兒女「知恩」,子女沒有回家過節便感到孤單寂寞,有時感覺被兒女棄之不顧,忍不住就叨唸兒女「攏是為了你」的種種往事;又或是,因為對兒女「不放心」,遲遲無法放手讓兒女單飛,就繼續用各種方式(贊助嫁妝或房貸頭期款之類)掌控著兒女的人生,而子女們可能也因為經濟和心理上無法獨立,也就繼續依賴著並忍耐著父母的「百般照顧」。
如此一來,一家子從小到老都沒有好好照顧自己,就成了一個代代相傳的不健康循環,無論「我是為你好」、「都是你害的」、「攏是為著你」,親人之間在生理和心理上給彼此的負擔都會日益增加。
因此,「好好照顧自己」是一個即刻應開始的家庭復興運動。
無論你在家庭中扮演的是何種角色 — 父、母、兒、女、手足…最基本的就是先把自己照顧好。人一定要先學會愛自己、照顧自己,才有能力、餘力繼續去照顧其他人。我們常聽到「Happy Wife, Happy Life」,這句至理名言背後的重要意涵正是如此。唯有讓自己先感到快樂、才有辦法讓身邊的人感到快樂。
照顧自己,唯己有責
阿德勒心理學中常提到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所以「課題分離」是一項重要練習,「課題分離」就是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割開來,釐清自己的課題,承接自己的課題,然後不要干涉他人的課題。
無論是自己的身材、健康、情緒、課業成績、工作表現、未來發展、交友狀況、經濟實力…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課題」,唯有自己有照顧自己的責任,當認清這一點之後,很多煩惱其實都能迎刃而解。
做為父母,我們希望兒女在外能夠好好作息、把自己身心靈安頓好。與其整日擔心兒女交到壞朋友、愛上不值得託付的對象,倒不如先教會孩子好好愛自己、知道自己值得被好好對待。
做為兒女,我們希望父母能夠吃飽穿暖、運動養身、愉悅快活,不要愁苦煩惱。與其老是找兒女「討拍」,抱怨配偶和身體病痛,我們更希望爸媽能夠擁抱夢想和興趣,活躍社交、充實安排自己的人生下半場。
父母好好照顧自己,就是兒女之福,兒女好好照顧自己,便讓父母無憂了。
所以要怎麼好好照顧自己呢? 多多練習換位思考,就能知道自己需要怎麼做了。
※延伸閱讀
一句「你今天有照顧自己了嗎? 」,勝過100句要孩子喝水、穿衣的嘮叨叮嚀
愛自己才能照顧孩子!
Photo by slon_dot_pics from Pexels
數位編輯: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