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一張張討債的信件,從十萬到一百萬不等,讓彥富的憤怒到了最高點,他看著自己的薪資帳戶,一個月六萬多的薪水,如果要把這些錢還清的話,最少有一半得幫兒子去還債,但他自己還要繳納房貸、生活費等等。
沒多久,就看著彥富的獨生子進門,喝得醉醺醺地、搖頭晃腦地走到彥富面前,對著彥富說:「爸!我要三千元生活費!」
彥富一聽就很不開心,於是就數落兒子:「你都已經大學畢業兩年了,怎麼還不去找工作,反而在外面欠了這麼多錢?」
彥富拿了三、四張討債的信件,丟在兒子面前。「唉呦!爸!」兒子斷斷續續地說著:「你......你又不是沒......沒有錢!我......知道,我知道你的郵局帳戶......還有......還有兩、三百萬啊!」
「那是我跟你媽的養老金啊!」彥富大吼地說。
「哼!」兒子沒好氣地說:「我是你們的獨生子,這些......這些錢到最後......還不是要給我?我只不過是......先拿遺產而已啊!」
這段話讓彥富更加怒不可遏,就直接打了他一巴掌,兒子一氣之下,也不管自己喝得醉醺醺,立刻就奪門而出,然後直接從三樓摔到了二樓半,痛得開始呻吟大叫。
彥富心疼不已,於是急忙走到兒子旁邊,說:「沒事!我送你到醫院去。」
「那我欠的錢呢?」兒子仍記著他的債務。
慌亂中的彥富對著兒子說:「爸爸來想辦法!」
最後,彥富還是幫兒子解決了這些事情,沒辦法,因為那是他的獨子啊!
愛的父母,往往容易被情緒勒索
有時候在賣場,常常會聽見小孩跟父母要求買東西,有些小孩聽到父母說不可以,就鼻子摸著生悶氣,但也有小孩開始吵鬧,弄到爸媽受不了之後,只好買給小孩。
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就會發現到這樣的爸媽很容易被小孩勒索,為了要安撫小孩,不讓小孩吵鬧,每次都滿足小孩當下的欲望,當小孩年紀漸長,就會開始吵鬧要更多的東西,原本是小玩具、食物,到後來可能就是智慧型手機、電腦、大型螢幕,甚至亂花錢要父母買單。
不知道讀者有沒有發現,小孩子要玩具、要糖吃時,透過大吵、大哭、大鬧等模式,就是正在對父母進行變相的勒索,藉由你不想要丟臉、不想要讓小孩出醜的心理,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也是一種情緒勒索,而我們常常被這樣勒索而不自知!
這樣的妥協,還有另外一種狀況,就是溺愛;溺愛小孩的父母,最常見的就是虧欠彌補的心理。
物質不是親情的替代品
曾經聽過一則案例,有個小孩從小就用好的、吃好的,鞋子要穿知名品牌,衣服也要穿有品牌的,冰淇淋要吃外國牌子,彷彿是有錢人家的小孩,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出身單親,所有的開銷都是媽媽辛辛苦苦打零工、洗碗洗衣服賺來的。
媽媽覺得自己沒有給小孩一個完整的家庭、沒有時間好好陪伴小孩,認為自己虧欠小孩太多,所以就用金錢來彌補。等到小孩出社會之後,發現錢不好賺,就回家給媽媽養,還要媽媽借錢讓他創業,當然最後也是血本無歸。
另外一種狀況,就是年輕的時候只專注在事業上,忽略了對小孩的關心,對於小孩的需索沒有限制,到最後成了溺愛,如果爸媽沒有適時地給他想要的一切,孩子就會開始吵鬧,甚至要脅父母,一心要從長輩身上弄到錢!
想要處理好這樣的狀況,父母必須要認知到:不能讓小孩予取予求。這時候得從小就做好基礎工作,必須正視小孩的需求,像是關心、愛與支持,而不是用物質充當感情的代替品。
如果小孩透過吵鬧想獲得物品的時候,必須要無視小孩的吵鬧,理智地跟小孩對話,否則一旦妥協了第一次,接下來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最終就成了惡性循環。
因此想要處理好親子之間的情緒勒索,必須要在子女還小的時候,就認知到相處的模式。但如果是現在才發現到過去做錯了,應該要怎麼辦呢?
正念能量的心靈練習──重建快樂心(新)的畫面
有些人在面對家庭問題時,常常會有不好的負面陰影,最後為了逃避這樣的狀況,乾脆不面對;但逃避無法解決問題,只有好好面對才有可能讓事情真正過去。
要如何建立新的「心」畫面,讓自己開心快樂地面對一切,就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練習
1. 在心中挑一個過去讓你很快樂的事件。
2. 重新回想這件事情,包括人、事、時、地、物與當下的感覺,都要完整地複製,在腦海中重新演過一遍。
3. 在你感覺到開心的時候,把左手的食指壓在大拇指上,直到快樂的感覺逐漸消失才放開。(※小提醒:不一定要這個動作,可以換成任何你想到的動作。)
4. 試試看當你把左手的食指壓在大拇指上的時候,是不是會出現快樂的感覺,如果有出現就代表重建快樂心畫面成功了。
5. 如果沒有出現快樂的感覺,可以重新操作。
找到快樂,比逃避更有用。
【作者簡介】安一心
曾飽受情緒勒索之苦,在取得國外心理治療的完形治療師資格後,並於各大專院校、個人工作坊或線上課程,教授「情緒管理」課,將這些經驗和過程,用以協助他人免於痛苦的情緒枷鎖,分享破解情緒勒索的技巧。
透過簡單的練習,讓大家了解心的能量,藉由內在的情緒能量穩定,讓心更有力量的在情感關係中發展出一套捷徑、公式和藍圖。
獨創幸福頻率能量法,同時也是「華人心靈網路電台」共同創辦人
摘自 安一心《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 快樂文化
Photo:Alex Blăjan,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吳佩珊、黃小羽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