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海種一片森林 作者:畠山重篤
六月初,就像往年一樣,遙望著大海的室根山上,插著五顏六色的大漁旗。大漁旗飄揚在山上的風中,山腳下的看板則寫著:「第30屆——森林是大海的戀人植樹祭」。
三十年前,在氣仙沼灣養殖牡蠣的漁夫們,為了把受到汙染的大海變回健康的大海,開始在山上種植落葉性闊葉樹。
他們把日本紫珠、金縷梅等不會長得太高的樹,和白櫟、七葉樹等可以長得很高大的樹木一起種在山坡上。有不同種類的樹木,才能吸引各種昆蟲、鳥兒或其他動物一起在這片森林裡生活。
但是,為什麼在海邊工作的漁夫要到山上去種樹呢?
那是因為,儘管山與海相隔遙遠,但是山上的森林所製造的養分,會經由河川載往大海,養育海洋裡的森林。因此,上山種樹的漁夫們喊出這句口號:「森林是大海的戀人」。
到了秋天,山上的楓葉轉紅,山毛櫸和櫟樹的葉子染黃,然後從樹梢掉落地面上。在落葉底下,有許許多多小蟲和微生物,會慢慢將落葉吃掉、分解。於是,覆蓋著落葉的土壤就成為腐植土。有了腐植土,就有了黃腐酸鐵。
生長在大海裡的浮游植物和海草需要鐵質,才能吸收成長所需的氮和磷等養分。鐵質則需要黃腐酸的幫忙,才能隨著河流進入大海,被浮游植物和海草利用。
在大海裡,浮游植物是浮游動物的食物,小型魚類和許多魚類的仔魚則吃浮游動物。
當甘藻、裙帶菜、昆布等海草在海裡茂盛的生長,不只可以作為海膽、海螺、鮑魚等生物的食物,小魚兒也有了庇護牠們成長的家。
於是,海裡的魚群和各種生物就愈來愈多了。
為了大海,漁夫們年復一年發起植樹祭,感動了住在河川流域的居民,也吸引愈來愈多人注意到河川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就在十幾年前,已經四十多年不見蹤影的鰻魚,也開始出現在河流、大海裡了。
如果我們願意關懷大自然,森林、河流、海洋就能重新孕育出豐富的生命。
森林就像海洋的戀人。
有茂盛的森林,才能為海洋帶來養分。
我們的餐桌,才有營養豐富的各種食物。
名家推薦
柯金源 自然生態紀錄片導演
凌 拂 自然愛好者與文學作家
高英勛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張卉君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張蕙芬 大樹文化總編輯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Photo:nastya_gepp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