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口揚平
婚姻之外,全新的伴侶形式
「不過,接下來要說的內容,主題不是『女朋友』,而是結婚。」
「結婚……」
「若是借用你們這個世代的用語,結婚『GG』了。」
「結婚的未來那麼黯淡嗎?」
「首先,用數字看一看吧(圖:終生未婚比例變化)。男性一輩子未婚的比例變成百分之二十,而女性則是變成百分之十。」
「為何女性比較少……?」
「因為有男性婚了好幾次婚(笑)。」
「我總覺得猶豫要不要結婚的人確實增加了。」
「理由是什麼呢?」
「是不是因為一個人很輕鬆?」
「結婚充其量只是『制度』。男女的伴侶關係其實是更深的層次,自然地形成。對吧?」
「結婚的形式不是小時候看著父母學習的嗎?」
「沒錯。而且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遲早也會結婚。」
「嗯,唉,是啊。」
「結婚是世上最美的狀態之一。可是,人會分分合合。相對地,結婚是一種契約。」
「我一位女性友人的丈夫似乎外遇,她大發雷霆,揚言要對丈夫採取各種手段。我看到她那個樣子,落寞地心想『唉~,他們原本是相愛的兩個人啊……』」
「民法規定,外遇是犯罪。犯罪當然存在罰則。『結婚』始於相愛,結果卻是拚得你死我活。」
「話說回來,為什麼會產生結婚這種制度呢?」
「就維持社會秩序這個層面而言,結婚制度很好,但是違反自然系統。而如今,人們開始講求更自然地生活。如果以數字來看,一目瞭然。許多先進國家的離婚率達百分之二十。私生子/非婚生子女比例超過百分之四十的國家也不少,瑞典甚至高達百分之五十四(二○○八年美國商務部、日本:厚生勞働省、香港:Demoguraphic Yearbook Special Issues1999 Natality Statistics)。日本才不過百分之三。」
「您的意思是,離婚是理所當然的事?」
「難道父母為了孩子而一直貌合神離是好的嗎?」
「這麼說是沒錯,但是……」
「我並不是在勸世間夫妻離婚,你的父母如今也持續著夫妻生活。我認為,兩人互相扶持,製作你說的不良少年制服,把你養育成人,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謝謝。」
「但是,在沒有愛的夫妻身邊成長的孩子如何呢?純真的孩子會敏銳地感覺到父母之間的不相愛。」
「我家也是,家父曾經有過小三。」
「這是你小時候的事吧?」
「小學三年級的事。家母帶著我離家出走時,從汽車音響傳出麥可・傑克森的<Beat it >。從此,我就討厭他了……」
「我想也是,那成為心靈創傷,深植於內心。對於孩子而言,精神上更不健康。剛才的例子中出現的瑞典,雖然離婚率高,私生子的比率超過一半;不過,孩子都心靈健全地成長茁壯。那是因為父母不管離婚或沒結婚,都打造了對他們而言,雙方保持適當距離的伴侶關係。當然,社會也協助、支持這一點。」
「新的夫妻形式嗎?」
「沒錯。如果維持健全的關係,相對地,孩子也會受到關愛。形成人的不只是身體,也包含了感情。」
「感情……」
人格的形成仰賴三歲之前關愛的多寡
「生物和生命不一樣。生物是物體,生命是人的連鎖情感(就親子而言,是親情)。人不是單純的生物,而是生命。人的人格形成大幅仰賴三歲之前被給予的情感和關愛的多寡。因此,就養育孩子這個前提而言,本質不是結婚制度,而是灌注於孩子身上的關愛。你的父母應該數度面臨離婚危機,但是對你投注了充足的關愛。看你就知道這一點。」
「如果看我父母,我將來也會想要能讓自己放鬆的家庭。前天的婚禮上,我也看到幾個有孩子的同學,覺得好羨慕。可是,我現在對於結婚不太積極。」
「尋求家庭是理所當然的。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社群,而且必須最重視。但你要先知道,重要的不是『結婚』=『家庭』。在夫妻之間,主動地建立伴侶關係比較重要,若是執著於結婚制度,就會忽略對對方的愛。也就是說,會『依賴』死板的制度。」
「一旦有制度或規定,就會令人變得盲目。」
「沒錯。思考、選擇符合時代的形式,最重要的是符合自己和最愛的伴侶的形式很重要。」
「原來如此!」
「今後,不結婚的夫妻(事實婚姻)應該會越來越多。必須更自由地思考人生。即使尊重制度和習俗的演變過程,也必須思考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Less is more
「對了,你身邊有四十五歲以上的人嗎?」
「有,很多。」
「和四十五歲以上的人聊天,你是否經常覺得有什麼價值觀不一樣呢?」
「是啊……」 「你現在心中有忽然想到的人吧?」
「公司的資深員工。有點愛慕虛榮的……」
「那個人單身吧?」
「您真清楚耶!」
「讓我猜猜。一個人住在東京都內,住在通勤時間半小時以內的高級公寓,房貸還完了。開的車是舊款的BMW吧?」
「正是。」
「那麼,能不能告訴你眼中的那位資深員工的價值觀呢?」
「他年輕時經歷過泡沫經濟……。物欲很強……」
「怎麼說?」
「喝酒不是會點下酒菜嗎?」
「嗯。」
「那種時候,他一定會說『盡管點』。然後,總是吃剩。我離開居酒屋時,會覺得『好浪費啊~』」
「原來如此,我彷彿看到了那個畫面。」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
「你們這個世代和上一個世代的其中一個差異是,他們認為more and more(越多越好)。」
「所以才會說『盡管點』吧?那麼,我們呢……?」
「我想,應該是less is more(事物簡單比較好)。」
「所以才會覺得『浪費』嗎?」
「我曾經參加在瑞典舉辦的『思考二○四○年的烏托邦』會議。當時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歐洲已經認為『生產』是一件壞事。」
「壞事……」
「東西遲早會變成垃圾。這會產生廢棄成本,最終成為社會的損失。我認為,在亞洲和東歐大量生產家具和家電,用油輪載運銷售是天大的時代錯誤。」
「可是,現在有國家正在這麼做。」
「像是亞洲啊。」
「可是,不生產的話,遲早會沒東西可用。」
「即使不生產,也能調度物品。比方說,利用社群,彼此轉讓對方需要的東西。」
「以物易物嗎?」
「對。而且這能以全球層級進行,只要使用網路力量。」
「那種世界有可能嗎?」
「技術上可行。如今已不是在某地生產商品載送的時代了。」
「如果擁有靈活的創意,好像有很多能現在馬上開始做的事耶!」
「我認為,『生產是一件壞事』這種價值觀,也正在你們年輕人世代滲透。話說回來,年輕人沒錢,對吧?」
「是的。」
「但是,我不認為年輕人只因為這個理由,就變得簡單思考。你們這個世代憑直覺知道,分享東西,或者生活過得越簡單,人際關係、自己住的地方周遭的空氣和心情就會變好。」
「有不少人合租房子。」
「這也和禪的精神有關,但其實在理論物理學中也獲得驗證。東西少,整齊比較好。這樣熵比較少,內心平靜。」 「熵是物理學中顯示雜亂的量度吧?」
「對。有研究結果指出,靜謐空間的量子很整齊。因為連擁有身體的人,其實也只是由量子所形成。要和環境同步。」
「是喔……」
「住最好選擇感覺對的地方,而不是方便的地方。」
「以後說不定能以『感覺』作為選擇不動產的標準。」
「哈哈哈,是啊。」
摘自 山口揚平《就算十年後世界崩壞了,你還能生存下去!》/時報出版
Photo:Scott Webb,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整理:曾琳之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