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姊姊這學期開學前的迎新日,新學校很用心地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介紹學校以及可以提供的協助。當整個活動結束時,校長突然一改詼諧幽默的語調,引言介紹一位老師上台。
「我們現在坐的地方相隔幾公里處,就是漢堡的難民中心之一。我們之中大部份的人或許從來沒有想過,原本只在新聞上出現的『難民問題』~ 原本對我們來說身處在遙遠國度的人們,突然間就變成居住在離我們只有幾公里遠的一群人,而且需要我們幫助。」
這位老師用著很溫暖卻嚴肅的口吻,對許多初來乍到德國這塊土地的我們說明著。那是八月底,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身地思考這個電視螢幕上播送的議題。
「他們的需要,目前已有許多單位很踴躍地提供了幫助,然而接下來入冬的嚴寒氣候,以及後續的生活安頓,難民兒童的教育和融入問題,才是重點中的重點。」
這位老師說明了物資捐贈的相關細項,以及學校物資捐贈的收受擺放處。學校希望家長們協助募集的物資分成三類:一是一般衣物,但他們強烈要求家長需要清洗與分類過才能捐出來。二是文具用品,讓他們能在難民中心學習德文以及繼續上學。三是藝術用品,因為他們相信藝術會讓人充滿能量,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這時我已經被學校針對這議題用心又迅速的安排感動異常。但接下來她強調的內容更讓人動容。
圖說:不只難民服務,平常學校就鼓勵老師學生在寒暑假到非洲國家做志工
「物質的需求容易被滿足,畢竟德國是個富裕的國家。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德國過去在歡迎新移民的相關政策和態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強,而我們正要改變這一點。我們的專業是『教育』,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這點上提供更多的協助。首先,我們已經號召願意在個人時間過去難民中心教授德文和其他基礎學科的老師,也已經有超過名額的老師們報名了。也希望有相關語言能力的家長可以參與,幫忙翻譯與協助他們融入。接下來我們將會有一系列與難民孩子們的互動交流活動,希望家長們能多鼓勵學生們參與。」
這段話的每個字,我都記得清清楚楚,原因是前一天晚上,我才與在台灣擔任國小老師的朋友網聊。她質疑現在老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除了把學校要求進度的固定課本上完,接著就是準備好學生去面對考試,剩下的時間還要寫一堆報告。她覺得自己是「教書匠」,對學生的影響力到底在哪裡?
看著台上這位字字肺腑的老師,再看著站在四周圍微笑著拍手支持的老師們,我突然覺得這場景很珍貴。
開學後幾天,姊姊很興奮地告訴我,今天學校裡來了一些難民學生。她還用中文寫了「歡迎」在黑板上,只有她會寫繁體字喔!
學校沒有「動員」或舉辦什麼拿來拍照留念的活動,而是直接邀請這些難民孩子進到校園裡,和學生一起上課,一起活動。每個學生也可以自發性地寫信給難民孩子,介紹自己和歡迎他們來到德國,大家都寫得很起勁呢!
學校的家長會也自發性安排了一個週六,邀請臨近的難民中心家庭到學校,進行運動和活動的直接交流。那天,許多家長都自發性地帶著自己做的餅乾蛋糕,與大家同歡。
所有的這些活動,學校沒有「要求」任何一位學生或家長參加,而是先從自願的老師們開始,像火從最下面燒一樣地,一個個自發性的活動就這樣產生了。
這讓我想起朋友那晚跟我說的,她覺得老師應該要啟發學生思考,帶領學生行動,而不是因為這些「教學活動」而與學生距離越來越遙遠。學生更不應該變成學校活動裡的一顆棋子,說著學校給的標語,做著老師教的動作......
我想姊姊很幸運,新學校給了她一個思考與行動的環境。這群老師不只是對學生「說說而已」,更是以身作則先做了示範,這點已經是很讓人欽佩。然而我對於老師們沒有因為自己採取行動而就「要求」學生跟進,更感到佩服。因為真正的影響力不在於「要求」孩子,而在於孩子們能體驗這過程,經過思考,甚至質疑,而產生更多自主的行動,這才是真正的「公民教育」!
話說,姊姊的課程表上沒有一堂「公民與道德」,但是老師們卻在日常生活與具體行動中,示範了一堂最棒的公民教育課程!
【凱若媽咪熱銷教養書】 每一天的教養,都為了孩子獨立那天做準備:德國婆婆教我的教養智慧 博客來購買傳送門>> https://goo.gl/FgGLiI
Photo:Freedom House, CC Licensed.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