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雛鳥季,救傷志工們最不想面對、卻也非面對不可的棘手情況,就是民眾私自飼養,養壞後不知如何處理,就丟到救傷中心求接手的野鳥。民眾對「私養行為」的解釋有百百種,常見的理由之一,就是家長認為這對孩子是難得的「生命教育」機會。
錯誤的觀念反而會讓一個生命付出代價
一隻白頭翁幼鳥被一對母女撿到,女兒對生物很有興趣,也常參加生態課程,於是試著自己照顧幼鳥。但隨著人鳥感情日漸加溫,母親警覺到如此親人的白頭翁可能會再也無法野放,趕緊向救傷中心求助。幸運的是這隻白頭翁沒有因錯誤餵食等人為因素造成永久傷害,在這位母親的及時煞車下,還有回到自然的機會。
但另一隻紅嘴黑鵯的命運就完全不同了。
嘴喙、眼睛周圍都沾滿黏稠食物、奄奄一息的牠,在被送至救傷中心後不久就離開了世界。撿到這隻幼鳥的媽媽,讓自己分別為小一和幼稚園的兩個孩子負責照顧牠,餵的食物則是媽媽煮的小米粥。讀到這裡,較有經驗的粉絲應該已經明白事件的始末了。
這位媽媽將這隻幼鳥送來後,過了不久還將兩個小孩帶來看牠最後一眼。當下志工們真的很希望她能意識到,自己完全錯誤的觀念並不是所謂的「生命教育」,並且有一個生命為此付出了代價。
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重複宣導著,「基於善意」並非合理化一切的藉口。野生動物屬於大自然,我們也很欣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民眾接收到我們的訊息,願意在第一時間尋求專業幫助。但還是要再次重申:「請不要私自留置飼養任何野生動物,盡快協助牠們到專業的單位才是對牠們真正的幫助」
※延伸好讀
森林裡的小松鼠:岩村和朗手繪簽名限量珍藏版(全套六冊)
《森林裡的小松鼠:森林裡的鳥寶寶》
「咦,那個鳥寶寶在哭耶。」這次是小羅發現的。 「他找不到家嗎?」「我猜,一定是肚子餓了。」 波波說:「我摘毬果給他吃。」 小羅說:「對,毬果的種子很好吃。」 可可想:「鳥寶寶愛吃毬果嗎?」 「來,這是毬果。」 「裡面有好吃的種子唷。」 結果,鳥寶寶一點也不喜歡。 「我猜的沒錯。」
帶孩子從關心小鳥開始,培養珍惜資源、愛護環境與萬物的心
終止虐兒〉如果你身邊有高風險家庭,請告訴她,辛苦了!我感受到你的壓力了,也許我能幫上一點忙!
本文經作者台北野鳥學會救傷中心《你的生命教育不是生命教育》授權轉載
Photo by vinsky2002 on pixabay
數位編輯:王信惠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