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是一年之中很重要的節日,有許多有趣又吉利的慶祝活動,一代傳一代成為「年俗」,成為文化中重要的共同記憶。讓我們一起了解年俗有哪些由來和意義吧!
以前人相信,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把吉利的字或詞,刻在桃木做的薄板,懸掛在大門兩邊,就可以把鬼怪和疾病擋在門外。
後來到了中國宋朝,木板被更便宜的紙取代,用毛筆在紅紙上寫上各種吉祥話,貼在大門適當的地方,便成為過年特有的活動。
過年的年貨和年菜,都有特別的含意和吃法。比如橘金色的烏魚子,是烏魚的卵,有「金玉滿堂」的意思。「長年菜」,也就是芥菜,雖然葉子又粗又長,吃的時候不能切段,才能「長命百歲」。
圓滾滾的水餃,形狀類似金元寶,代表「招財進寶」。平時常吃的雞肉,因台語發音類似「家」,所以要買全雞不能剁,象徵興旺「起家」。
除夕晚上全家要一起「圍爐」,享用熱騰騰的火鍋和年夜飯,吃得越慢,好運就會長長久久。以前人會用真的「火爐」,然後在周圍撒上銅錢,如同聚寶盆聚集財富,再分享給家人,就成為「壓歲錢」的由來。
還有,到底年獸是什麼獸?如何聰明大掃除、剪牛年窗花?有哪些古早味零食?更多關於過年的有趣發現,就在2021年2月號《未來兒童》〈我的新年大發現〉。
108課綱學習最佳讀本 ‧ 全球華人兒少雜誌第一品牌
● 跨領域知識補充
● 超過20種主題讓孩子挑選
● 給孩子最多元優質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