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五步驟做好收支管理,賺多少都能存錢!》談到儲蓄的流程與步驟,這次帶您進一步實踐,找到屬於自己的記帳方式,學會存得了錢的記帳方法!
上一篇談到儲蓄規劃的五個步驟
這篇來談記帳的方法,讓你找到屬於自己的記帳方式。你會發現記帳不只是記帳,而是完整的儲蓄規劃流程,與其它四個步驟其實密不可分。後面三種記帳(儲蓄)方式,由複雜到簡單排序,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即可,分別是:
複式簿記法
下圖是以App記帳軟體為例,左邊為日記帳,每一筆現金流一目瞭然;中間為當月收支狀況,還可以分大科目與小科目,點進去看更詳細的收支明細;右邊則為總資產、總負債,讓你能隨時掌握自己有多少「身家」。
複式簿記法雖然是會計帳,但在個人記帳方面可簡化為一個恆等式:
A + E = L + O + R
由於資產和負債是一個時間點的「存量」,收入和支出則是一段時間的「流量」,在不同時點與不同時期,每個項目(A、E、L、O、R)都會有增加(+)與減少(-)的可能,所以此恆等式是為了協助我們記帳的邏輯保持正確,其中「業主權益」在個人記帳時不會用到,可直接忽略。
以上圖最左邊的日記帳為例,詳細解釋如下,箭頭「→」表示錢從哪流動到哪:
若想使用複式簿記法,推薦手機App版的MyAssetPro,隨身記帳很方便,可惜目前只有iOS版。電腦版部分可考慮免費的GnuCash(自由的帳務軟體),需付費的MyAB我的記帳簿或MyAsset記帳本。
註:作者推薦
別小看記帳科目(項目)的分類與定義
記帳的科目看似簡單,實則困擾著許多人。分類太細會太雜,見樹不見林;分類太粗又可能掌握不到漏財之處,到底該如何拿捏呢?
一、思考科目的必要性
外食族若將早餐、午餐和晚餐分為三個科目沒什麼太大的意義,都是必要且不能省的,所以建議合併為一個「正餐」科目。除非想檢視自己會不會太常吃大餐或是和朋友聚餐太多,那麼才需要另外設「大餐」或「聚餐」科目。
二、記大優先於記小
先記大科目,針對想特別檢視或節省的部分再設定子科目。
曾經協助過一位家庭主婦記帳,原本只在「食」這個科目下設定「食材購買」和「外食」兩個子科目,紀錄幾個月後發現食材購買的花費總是爆預算,因此再進一步將食材購買科目改為「主食」、「零食」和「水果」三大類。
這才揪出漏財的主因是她認為水果對家人好,所以買起來毫不手軟。意識到這一點後,為了提高儲蓄率以達成未來的財務目標,而決定用較便宜的水果替代,偶爾才買一些比較貴的水果。
消浪投儲蓄法
此觀念來自《月薪兩萬二也要存到錢!90天10倍儲金術超強實踐寶典》的作者橫山光昭,是將所有支出只分為消費、浪費、投資三大類即可,而且分類的定義乃依照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型態自行決定。
例如對一般人而言,購車是一種「消費」,但對於以車為謀生工具的人就是一種「投資」;聚餐太多可能是種「浪費」,對業務性質工作的人而言,卻可能是「投資」,尋找準客戶的來源;而一套體面的西裝,是消費還是浪費呢?由你自己決定。
再藉由每三個月為一週期的記帳循環,在每次循環設定一個儲蓄目標,慢慢地將「投資」比例盡可能拉到最高,「浪費」比例壓到最低,把錢用在真正想用,或是能增加未來收入的地方!
預算控制法
將每月的所得按照擬定好的目標及預算撥入不同銀行帳戶,專款專用達成目標。舉例來說,一個月薪3萬的上班族阿峻,在發薪日當天立刻將1.5萬元轉到C銀行帳戶存起來;再把保險費、電信費和水電費等合計共5千元轉到B帳戶;最後剩下在A帳戶的1萬元,就是阿峻這個月的生活費。平常身上只帶著A帳戶的提款卡,每次提錢時也能知道這個月剩多少錢可以花。
找到屬於自己的記帳方式
不論選哪一種記帳儲蓄方式,都盡量別用分期付款!提前享受是儲蓄最大的敵人。若有大筆開銷的需求,建議以「事前分期」取代事後分期,先計畫近年的大筆支出,如每年應繳保費及所得稅、出國旅遊、想換手機...等費用,估計什麼時間需要用到多少錢,來反算現在每個月該存多少錢。
唯有在執行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持續調整,才能真正找到最適合且專屬於你自己的記帳方式,新的一年開始,趁現在跟自己算個總帳吧!
「宏觀財務顧問平台FB粉絲專頁」
執行編輯:黃琛為
Photo:WerbeFabrik, CC Licensed.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