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禾馨士林小兒專科診所院長、專長小兒腸胃營養專科的黃師堯醫師指出,吃飯文化是會遺傳的,你怎麼吃、孩子就會怎麼吃;而大人的行為也會決定孩子的飲食習慣,若大人本身就挑食,不吃某幾樣食材,餐桌上自然不會出現,孩子也就跟著不吃,不一定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從來沒接觸過。甚至有些媽媽為了減肥不吃午餐,卻一直叫孩子吃飯,在孩子的視角來看,就會感到困惑,「為什麼只叫我吃、媽媽不吃?是不是東西不好吃?」因此發現孩子挑食,爸媽第一便是檢視自身的行為。
孩子最初的挑食是自我保護機制
黃師堯醫師指出,2至3歲的孩子開始會出現一些挑食的現象,主因是在發展上他的自我意識變強,發現自己也有選擇權,可以選擇這個要、那個不要,也就是爸媽普遍會遇到的「不要不要期」。但這時期的孩子對食物說「不要」,爸媽不需理會,因為孩子吃什麼,決定權仍在爸媽手上,沒得討價還價。解決方法是:「給他兩個選擇」,比如:「那你想先吃胡蘿蔔,還是先吃花椰菜?」
另外,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面對一個食物,孩子就是神農嘗百草的概念,有不認識、沒看過的食物,總要淺嚐一口、不好吃就趕快吐掉,他們會自己攝取需要的食物養分,有時不吃,不代表孩子真的偏挑食,而是他的大腦認為自己不需要這個食物,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有這項本能,算是自我保護機制的一種。
5個錯誤教養,恐強化孩子的挑食
1.怕孩子餓到,導致孩子吃太飽
黃師堯說:「孩子挑食最大的原因就是,太飽吃不下。」孩子為什麼會太飽?第一,奶喝太多。「很多父母在孩子1歲以後,奶量沒調整,照樣三餐餵奶,或是感覺孩子三餐飯沒吃幾口,就多泡奶給他喝,這樣孩子一直呈現飽的狀態,當然吃不下。」一般來說,孩子1歲以後,體重為8~10公斤,每天的奶量約為400~450c.c.,通常只會在起床跟睡前喝奶,其餘則是吃正常的三餐。
第二,在正餐以外的時間給太多點心,例如:水果、餅乾、蛋糕等,「別太看得起孩子的胃,大人可能覺得才吃幾片蘋果,或兩塊餅乾,怎麼可能會飽?孩子的胃真的小到,一天只要吃六塊餅乾跟喝奶,就飽了。」黃師堯認真說道。因此,建議家長不要怕孩子餓,「我們要讓孩子吃飯的動機只有『飢餓』。如果飯沒吃完、吃不下,就果斷、但是不用批評數落,要溫柔收起來,之後也沒有水果或其他零食,必須等到下一餐時間到了才有東西吃。」
2.持續給孩子吃類副食品的食物
若孩子已經超過1、2歲,還在吃寶寶粥,不僅沒有味道,食材通通攪和在一起,看起來灰灰糊糊的,賣相不佳,孩子當然就不願意吃。建議這時候可以把菜跟飯分開放,讓孩子可以分別吃到不同顏色的食物,一口橘色的甜椒、一口綠色蔬菜、一口褐色的雞肉,每一口味道、口感都不同,孩子也會更願意吃。
此外,孩子1歲以後,加點鹽巴跟油是可以的,油的份量一天可以用1~2茶匙(平均一餐是0.5~1茶匙)、鹽巴則一天可以有1.5克,不需要太過低鹽低油。
3.對孩子的飲食控制過頭
有些家長屬於軍事化管理,會跟孩子在餐桌上展開拉鋸戰,孩子沒把飯吃完就不准下桌,每餐都得耗上1小時以上,次數一多,不僅大人耐心磨光、情緒上火,餐桌上的快樂變成了監牢,大人就像典獄長一樣,一口催著一口,孩子也就越來越害怕吃飯、討厭吃飯。
黃師堯提醒爸媽,當孩子吃飯時,不要吃飯時一直清潔孩子的嘴巴或臉,不需要一直盯著孩子、注意他碗裡還剩多少飯,更不要控制他湯匙怎麼拿、飯怎麼吃,這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干擾。試想一下,當你到餐廳用餐時,服務員一直在旁邊盯著你吃,時不時問你好吃嗎?這個還沒吃,想必內心壓力之大,食慾肯定大受影響。
4.用各種獎勵引誘孩子吃飯
有些大人為了哄孩子吃飯,而用水果、零食、看電視、玩玩具等當作飯後獎勵,但會發現,就算是如此,孩子也不會真的把飯吃完,而是不斷跟大人一直討價還價,問:「吃這樣夠了嗎?」、「這樣可以了嗎?」因為孩子只是把吃飯當作得到獎勵的媒介、跳板罷了。
那麼,該怎麼獎勵才對?黃師堯強調,「吃飯這件事,本身就是獎勵了。我們應該回歸到食物本身就是美味、好吃,可以帶給我們飽足感。有句話說:『民以食為天』,要把『天』的地位營造出來。」
5.太早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吃什麼
若爸媽在孩子還太小的時候,就賦予吃飯的決定權,常問「吃這個好不好?」,或是過度尊重孩子的喜好,孩子未來對食物的接受度就會變得很單薄、狹隘。黃師堯提醒,碳水化合物、蔬菜、蛋白質、水果是孩子成長最基本且主要的營養成分,這是父母絕對不能妥協的。
如果真的想讓孩子選擇,可以在大人已經決定好的範圍內,提供給孩子選擇,比方說晚餐有炒空心菜、胡蘿蔔冬瓜湯,孩子若不想吃空心菜,但湯裡的胡蘿蔔及冬瓜就要嘗試,一樣有攝取到蔬菜類。
0~6歲孩子的進食里程碑
針對6歲以下孩子的進食狀況,黃師堯及張旭鎧有以下說明:
3~5個月
.寶寶開始流口水。
.看到食物會出現興奮的表情,比如說看到奶瓶會手舞足蹈。
.開始會把任何看到的東西放嘴巴,喜歡咬東西,比如說:咬被子、吃手、吃腳等。
.當大人吃飯,寶寶眼睛會一直盯著看,並追蹤食物放進嘴巴的過程。
.開始出現厭奶期,可觀察到孩子喝奶大小餐,喝奶時心不在焉。
6個月~1歲
.餵副食品,開始會測試父母的耐心,有時會故意不吃,但並非真的不吃,而是在玩,在探索。
.8個月後大多可以用手抓著食物,且可以坐得很穩。
.咀嚼及吞嚥能力會越來越好,且咀嚼的過程中,食物不太會掉出來。
.已經可以自己伸手把碗裡的食物拿出來,並放到嘴巴。
.會開始嘗試想要拿湯匙。
.在大人協助之下,可以慢慢用杯子就口喝水。
1~2歲
.孩子慢慢可以拿湯匙吃東西,建議選擇短柄,大約孩子手掌剛好握住的長度。若發現孩子明明已經會用湯匙,卻還是喜歡用手抓食物,那是因為孩子眼前的食物為固體,以他的判斷,用手抓來吃只需要2秒,但用湯匙卻需要5秒才能吃上一口。所以黃師堯建議,可以賦予使用湯匙「功能上的原因」,比方說喝湯、吃優格,就必須用湯匙,當孩子覺得湯匙好用、方便,自然就會用了。
.開始會玩食物,比方說拿湯匙壓扁胡蘿蔔、攪碎豆腐等,或是偶爾把食物放到嘴巴咬一咬,再吐出來。
.已經分辨得出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
.吃完飯後,會把空碗拿給大人,要求大人幫忙收,或表示「我還要」。
.接近2歲時,可以讓孩子認識筷子。
2~3歲
.對食物開始有喜惡的表現,但不一定代表偏挑食,可能是給的時機問題,或是情緒上不願意吃什麼,或特別想吃什麼,但只是階段性。
.可以拿叉子吃東西,且叉食物不會鬆掉。
.已經可以倒水到自己的小杯子,並喝掉。
.用餐後,覺得嘴巴髒了會拿紙巾、衛生紙來擦。
.學會擺餐具,知道吃飯前要先擺好碗、湯匙、筷子等。
3~4歲
.會正確使用「吃」這個動詞,比方說:我要吃蘋果、我要吃菜。
.會對於食物有一些要求,比如說:我想要喝冷水、想要喝熱水等等。
.可表達食物在口中的觸感,分辨黏或不黏、軟或硬、粗粗的、刺刺的等。
.更穩定使用湯匙或叉子。
4~5歲
.吃飯時,已經可以用湯匙舀出適合自己一口大小的食物。
.學會打開裝食物的容器,如:密封罐、旋轉蓋等,並拿出食物。
.會把餐桌上的食物舀或夾到自己的碗裡。
.開始想嘗試各種食物,但只是單純想嘗鮮,就算是喜歡的味道,吃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吞下去。
5~6歲
.開始會用刀子切食物。
.懂得控制進食時的音量,包括吃飯時的吸吮、吞嚥的聲音,也不太會邊吃飯邊說話。
.養成餐後的清潔習慣,如:刷牙、漱口,或簡單使用牙線。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遇上挑食小孩,跟他硬碰硬絕對不會有好結果。著有多本育兒書、人稱阿鎧老師的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表示,過去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孩子漸漸長大後,以前討厭的食物,會突然敢吃、喜歡吃了。比方說孩子小時候討厭吃芋頭,但長大後卻願意吃,問其原因,孩子也僅說以前單純討厭,沒有特別原因。「孩子對食物的喜惡,或許是大腦自行判斷、一種感覺,所以建議父母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孩子的大腦建立對食物有正向、美好的經驗,孩子慢慢會願意吃的。」
同時,張旭鎧也指出,只要孩子有獲得該有的營養素,身高、體重都在正常範圍,基本上不需過於擔憂,況且,食物種類眾多,沒什麼完全不可取代的食物。除非孩子的發育明顯落後一般孩子,或是喜歡吃的食物明顯不健康,那可就要注意了!本文將一一解析孩子們常見的挑食行為。
一、對某些食物有強烈的偏好
這部分可先釐清孩子到底是挑食還是偏食?挑食指的是不喜歡某一類的食物中的某一種食材,比方說不喜歡吃蔬菜類中的地瓜葉,但可以吃芹菜;偏食則是指不喜歡吃蔬菜類或肉類。
張旭鎧表示,面對挑食的孩子,重點要擺在營養的攝取是否均衡,若孩子不太喜歡蔬菜類的綠葉蔬菜,那就可以選擇其他營養素相近的吃,比如花椰菜、高麗菜等,不必刻意強迫孩子。
至於偏食的狀況,張旭鎧發現,相較過去孩子偏向不吃菜的情形,近十年來反而不吃肉、只吃菜的孩子越來越多,像個天生的素食者,這就得考量到動物性蛋白攝取是否不足,需多吃一點植物性蛋白質補充。另外,建議家長也能在同一類食物中多加嘗試不同種類,假設孩子只是不喜歡吃葉菜煮爛的口感,但換成比較需要咀嚼的芹菜或高麗菜,或許就願意吃了。
二、不願意吃正餐
孩子不願意吃正餐的原因,大多是平時有點心可以吃,張旭鎧指出,餅乾、蛋糕之類的點心,口味都比一般正餐來得重口味,且調味料也較多,所以等到正餐時間,健康的味道就不會吸引他。另外,有些孩子是常吃速食,用餐環境中充斥著漢堡、薯條、炸雞刺激味蕾,久而久之他對家中一般食物就更興趣缺缺。
那水果當點心就比較健康嗎?小禾馨士林小兒專科診所院長黃師堯醫師提醒,水果雖然是天然的食物,但也不能無限制地給孩子吃,在飯前或是飯後給孩子吃一大盤水果,孩子當然會選擇吃甜甜的水果,不願吃正餐。 若想給點心,舉例來說,12點半吃完午餐,下午大概2點半至3點才是點心時間,可準備半顆蛋、一份水果(以1歲孩子來說,一天最多兩份水果,一份水果的份量約是孩子的一個拳頭,大概是半顆奇異果、1/4的大香蕉)。
三、只喜歡吃軟的,不喜歡吃硬的
家長可先檢視一下,孩子是否從小除了喝奶以外,副食品大多都是吃粥,或是食物都幫孩子剪很碎?因為長期下來,孩子已經習慣咬兩三下就吞,口腔肌肉的力量不夠,自然就不會喜歡吃需要咀嚼很久的食物。
此外,有些感覺統合發展較差的孩子,肌肉張力發展不足,也會影響咀嚼肌的耐力,變得只挑軟的吃。特別提醒家長,口腔的肌肉張力不夠,也可能使得孩子的舌頭缺乏靈活度、耐力不足,進而導致說話時口齒不清,甚至只會講簡單句子。要改善這樣的狀況,張旭鎧建議可以讓孩子吃肉乾、魷魚絲等味道偏重、且需要咀嚼的食物,大人也能跟孩子用這些條狀食物,咬著玩拔河比賽,以訓練口腔肌肉。
感覺統合異常的孩子,也可能發生只喜歡吃有嚼勁的食物,對粥、豆花、蒸蛋等軟嫩的食物感到排斥,這是因為孩子的觸覺敏感度太低,眼睛雖然有看到食物,鼻子也有聞到香氣,但放到嘴巴後,口腔內的觸覺不夠敏感,就以為食物消失了,甚至不知道嘴裡有食物要吞下去,就再張開嘴巴,導致食物掉出來。
四、只願意接受或不願接受某些特定食物的材質
食物的材質除了軟硬度,也包括口味和氣味,比方說孩子不喜歡吃苦的,可能就會覺得苦瓜、青椒偏苦,所以不吃;有些孩子則不喜歡刺激性較強的味道,如:蔥、蒜、九層塔等。
若有以上情形,張旭鎧建議可以先想想看這些食物的營養素是否必要,如果需要,就想辦法用其他烹調方式淡化味道,或是找其他替代的食物。如果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吃,就可以考慮訓練孩子靠自己解決,比方說他不吃胡蘿蔔,那外出用餐時能否自行表達「我裡面不要加胡蘿蔔」,或是不小心點到含胡蘿蔔的餐點,如:石鍋拌飯中有胡蘿蔔絲,也要有辦法自己把胡蘿蔔絲挑出來。「目標是要讓孩子吃完這份餐點,別因為裡面某樣討厭的食材就整份都不吃,導致所有營養都沒攝取到。」
五、不願嘗試新的食物
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別說小孩,就連大人面對一個陌生的食物,通常也是先拒絕,或只淺嚐一口,孩子同樣也需要花點時間觀察、適應,因此大人不要太心急。黃師堯指出,研究顯示,一項新的食物要嘗試12~15次,孩子才會知道這個味道他喜不喜歡,前幾次嘗試,孩子吃一口皺眉頭,或吐出來,都是必經過程,不需要因為只試了3、5次,就認定孩子不喜歡、挑食,他只是還沒有習慣而已。
建議把嘗試的時間拉長,相同食材以三天出現一次的頻率即可,若要試到15次,每一種食材至少要試1個多月才夠。至於準備的份量上,一次不要給太多,碗裡只要放孩子一口的量即可,接著跟孩子說:「你嚐嚐看就好,不用全部吃完。」他願意吃,你再繼續放。
六、飯跟菜一定要分開才吃
張旭鎧指出,會有這種現象,可能有些孩子需要明確知道自己吃了什麼,才能安心下肚,若把食物都混在一起,就不願意吃;有些孩子則希望有自主權,想決定每一口吃什麼,比如說他想先吃一口肉,再吃一口菜,菜色越多,他越有成就感,像在闖關一樣,這並非壞事,只要準備分格的餐盤,孩子也能吃得很快樂。
七、想玩玩具,不想吃飯
首先,可先了解孩子為什麼想玩、不想吃飯?其一可能肚子不餓,家長可以從作息中找端倪,也許是兩餐之間間隔太短。另一個原因就是想玩玩具的動機超越飢餓感,或是他自己有一個目標,譬如要先把積木蓋好才要吃飯。
若原因是後者,建議可以讓孩子學習「事情是可以中斷,而且不會被破壞」,爸媽可以跟孩子說:「你的積木媽媽先幫你保護好,所有人都不能接近。」先讓孩子感到安心。接著,當他停止遊戲後,可讓他先稍做休息、喝一小杯水,水流經過腸胃後,會出現飢餓感,再引導孩子去吃飯。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飯還沒吃完就急著要去玩,黃師堯指出,「開心的用餐時間大概只有30、40分鐘。」建議等大人吃飽了,用餐時間也差不多,發現孩子已經不再吃,開始皺眉頭,拿著湯匙在碗裡拌來拌去,愛吃不吃,就表示他已經吃不下了,此時不需要強迫他、罵他、威脅他「不吃等一下你會餓!」,不妨先發制人對他說:「吃飽了嗎?那就下來吧!」接著把碗收起來,結束用餐。
如果孩子玩一玩過了半小時、1小時喊肚子餓,就跟他說:「對啊,因為你剛剛說吃飽了要去玩,所以飯沒吃完。沒關係,我們等時針指到6的時候就可以吃晚餐了喔!」跟孩子預告下一餐的時間,跟孩子預告下一餐的時間,可以安撫孩子,也可以轉移注意力,去動一動、散步,轉換風景轉換心情,讓孩子自行承擔不吃飯、肚子餓的結果。
八、在幼兒園願意吃,回家就不吃
有時會發現,孩子在家不吃的食物,到了幼兒園居然會吃了?張旭鎧解釋,孩子知道家裡是他的避風港,發脾氣時爸媽都會包容他,也知道不吃,爸媽會拿出他喜歡的食物給他吃。但在幼兒園不一樣,當他跟老師說不吃,可能就真的沒東西吃,加上受到同儕影響,看到其他小朋友吃,他也會跟著吃。
不論如何,這顯示孩子事實上是可以吃這個食材,此時爸媽千萬別指責孩子:「你在幼兒園明明就會吃,為什麼回家就不吃?」不妨用鼓勵的方式說:「聽老師說你在幼兒園有吃青椒耶~那你現在要吃一片給我看看嗎?」如果他願意吃一片,就不要再逼他吃第二片、第三片,只要給他擁抱、拍拍手,讓他有成就感,慢慢地他就願意主動吃。
挑食行為從來就沒有「馬上見真章」的秘訣,都需要一段時間執行,但相信只要堅持,通常2週至1個月就能漸漸看到成果。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副食品是孩子第一次接觸母乳或配方奶以外的食物,除了攝取奶以外的營養,也是訓練孩子咬碎、吞嚥固體食物及咀嚼能力,強化臉部肌肉、是發育很重要的成長里程碑,有許多代表著作、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副食品吃得好,讓孩子逐漸適應一般人的飲食方式及口味,同時也是預防孩子未來挑食、偏食的重要階段。
準備副食品,遵守三大原則
李婉萍指出,雖然一般建議副食品從4個月開始餵,但並非絕對,仍要看孩子的狀況,且鼓勵媽媽餵母奶餵到6個月,因此最晚6個月就要開始吃副食品。準備副食品,有以下原則。
1.流質-泥狀-塊狀
最剛開始寶寶吃副食品一定是從流質開始,比如:米湯,再慢慢增加濃稠度,接著就是泥狀、糊狀,最後是塊狀食物。李婉萍以三階段說明,第一階段為6~8個月,以泥狀食物為主,如:地瓜泥、南瓜泥;第二階段為9~12個月,通常可以吃軟飯、乾飯,可準備塊狀食物給孩子吃,顆粒大小9個月是0.9公分、10~12個月是1公分,以紅蘿蔔來說,蒸熟後,大小是大人的食指與大拇指剛好捏住,若一壓就扁,表示孩子就算牙齒沒長齊,單靠牙齦也咬得動。至於第三階段為3歲以上,已經可以跟大人吃同樣大小的塊狀食物,不需特別剪碎。
2.三歲前不可給堅果
基本上,1歲以後就能給孩子寬、長的食物,就算孩子沒辦法直接像大人一樣一咬就斷,但他可以慢慢啃,並不會噎到,如:一小截玉米。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3歲前,絕對不可以提供硬糖果、花生、堅果等食物,形狀圓且硬,很容易不小心就直接吸入,進而有噎到、窒息的風險。
3.不必刻意避開易敏食材
李婉萍指出,副食品不需要刻意避開過敏食物,越不吃,反而越容易過敏。最新觀念是孩子4~6個月開始吃副食品之後,先把一般常見的食材試過一輪之後,接著再吃比較容易引發過敏的食物,比如說:6個月的蛋白質食物,先吃豬雞牛肉,接著吃魚,再吃海鮮、蝦子、雞蛋等;水果類可先吃香蕉、蘋果、柳丁等,再接著試奇異果、芒果等。
孩子吃這些容易過敏的食物,可先觀察吃完是否有異常症狀,有時可能是天氣變化太大,導致皮膚出現狀況,不一定與食物有關;出現拉肚子,也要觀察是感冒還是食物造成。若有以上狀況,可暫時不吃,等狀況變好,再繼續嘗試,分量減少,看是否再出現相同症狀,通常會試三次為基準,除非孩子一吃馬上全身過敏或氣喘。
6秘訣,讓孩子從副食品開始學會不挑食
1.軟的要變硬的
副食品由軟到硬的階段最好在1歲前就要完成,才能訓練孩子的咀嚼能力,若到了1歲以後都還是給孩子吃稀稀、爛爛的食物,等到他接觸到比較硬的食材,比如排骨肉,就不願意吃,也就越來越容易挑食。李婉萍說,通常10個月就可以吃軟乾飯,1歲以上一定要能吃一般乾飯。
2.從苦的開始吃
因為「苦」本來就是比較難接受的味道,但若讓孩子副食品時就從偏苦的食物開始試,如:苦瓜、芥藍菜、油菜等,他的味覺會漸漸習慣這個味道。反而像是高麗菜本身偏甜,基本上不用訓練,孩子就可以吃得很好。
3.要多元嘗試
雖然兒童常有「食物恐新症」,在面對新的食物,或不常吃的食物,就會因為感到害怕,而不敢吃,也不願意嘗試。但基本上,每一種新的食物,孩子都要接觸15次以上才會接受,因此讓孩子吃副食品的最大原則就是「一試再試,試不成繼續試」,更不要因為大人自己不喜歡吃某樣食物,就不給孩子吃,預防挑食,一定要在孩子初次接觸食物的階段就多元、多樣化的嘗試。
4.準備手指食物
所謂的手指食物,顧名思義就是讓孩子可以直接用手抓著吃的食物,孩子直接接觸食物、玩食物,實際體驗自己拿、放進嘴巴,是愛上食物很重要的過程,千萬別怕孩子髒就禁止。手指食物準備起來其實很簡單,只要弄成長條狀或塊狀即可,比如說直接購買冷凍青花菜、捲狀義大利麵、蘆筍,燙熟放涼即可;酪梨切塊、紅蘿蔔切成條狀、吐司切條烤過,輕輕鬆鬆就能上菜。
5.菜色多變化
每一種食材都能有不同的變化,如果都只用同一種作法,孩子就算原本喜歡吃,最後也可能會吃膩。又假設孩子一開始不喜歡,建議可以換個做法,比方說紅蘿蔔,可以生吃、榨汁、蒸熟、滷味、加蛋炒等等;魚的話,也可多換不同種類的魚,鱈魚、鯖魚、鮭魚等,讓魚料理變得豐富多元;肉的部分,除了絞肉,也可以準備稍微大塊一點的排骨肉,用燉煮的方式讓它口感變得柔軟,而非碎肉,孩子也會願意買單。
有時沒味道孩子也會拒絕吃,李婉萍建議一歲後可以加入少許鹽調味,但一歲前,爸媽若因工作忙碌,沒時間熬湯,不妨買一些滴雞精、冷凍雞精、鮮魚精等作為高湯,讓食物更添風味,成分也較天然健康。
6.做食農教育
李婉萍表示,食農教育很重要,除了在家可以帶著孩子從繪本中認識食物,平時也可以帶孩子一起去市場買菜,或是讓孩子參與從食材產地到餐桌的過程,甚至等孩子大一點,也能讓孩子試著自己做一些簡單的料理,或種植盆栽。
食譜示範》適合6個月~3歲以上
李婉萍在課堂上,常遇到許多爸媽覺得煮副食品多一道工、很費時,孩子若不願意買單,不僅浪費食物,還會影響情緒。為了不讓家長對準備孩子的餐點感到卻步,李婉萍提出一條龍作法,讓家長不必額外準備,而是用相近的食材,煮出親子都能一起吃的食物。以下三道以「南瓜」作為主食材示範。
小寶寶-南瓜牛肉泥(6~12個月)
食材:
南瓜 100g
牛絞肉 30g
溫開水 適量
做法:
步驟1:將南瓜去皮、切成片狀,和牛絞肉一起放入馬克杯中。
步驟2:放入電鍋,以外鍋2米杯水蒸熟
步驟3:將蒸熟的南瓜、牛絞肉加入少許溫開水,以手持式攪拌棒打成泥狀。
大寶寶-南瓜紅蘿蔔濃湯(1歲以上)
食材:
南瓜 150g
紅蘿蔔 50g
洋蔥 50g
雞胸高湯(或熱水適量)
做法:
步驟1:將南瓜、紅蘿蔔、洋蔥切丁
步驟2:小湯鍋中倒入植物油加熱,先炒軟洋蔥,再放入南瓜和紅蘿蔔拌炒
步驟3:炒至熱氣上來後,倒入雞胸高湯淹過食材。以中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加蓋悶住15~20分鐘
步驟4:熄火略放涼後,用手持式攪拌棒打成濃湯狀。
大人小孩共餐-南瓜豬肉咖哩(3歲以上)
食材:
南瓜 500g
紅蘿蔔 100g
洋蔥 100g
豬梅花肉片 200g
水煮蛋 2顆
水 適量
調味料:
咖哩塊 依包裝指示
鹽 適量
白胡椒粉 適量
做法:
步驟1:南瓜帶皮切塊、紅蘿蔔切塊、洋蔥切丁、水煮蛋剝殼
步驟2:在鑄鐵鍋中倒入植物油加熱,將豬梅花肉煎上色後,夾出備用。
步驟3:原鍋不用洗,以小火炒軟洋蔥,再倒入紅蘿蔔、南瓜拌炒。
步驟4:炒到熱氣上來後,放入炒過的豬肉片,倒入熱水淹過食材。以中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加蓋燜煮15分鐘。
步驟5:加入水煮蛋和咖哩塊,再以小火燜煮3~5分鐘,最後視情況加入少許鹽和胡椒調味。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五歲的小新,討厭所有的蔬菜,吃飯時東挑西揀,總是不專心,一頓飯要吃上一個鐘頭。看不下去的媽媽只好一口口餵,或是以他喜歡的事物作為交換條件,例如「吃完青菜就帶你出去玩」。而不愛吃飯的小新,卻對菠蘿麵包愛不釋手……。
「我不要吃這個!」餐桌上的孩子嘟起嘴冒出這句話,往往令父母頭痛不已。家有偏食兒童,用餐時間經常上演攻防戰,原該和樂的氣氛都被破壞了。
不吃蔬菜容易便祕、視力不佳,鈣質攝取太少會影響牙齒和骨質發育,愛吃精製甜食容易發胖,缺乏蛋白質對正在生長的兒童更要不得。長期偏食會導致營養不均衡,影響發育、情緒和學習力。孩子可能看起來病懨懨的、沒有活力、喜怒無常,過於瘦小或是過重都有可能。
找出偏食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兒童偏食(多吃或不吃某大類食物)或挑食(排斥某幾樣食物),其實有許多可能原因,若能抽絲剝繭,找出孩子確切不吃某種食物的理由,便能謀畫對策。
對於某些顏色、口感或滋味特殊的食物,兒童的排拒可能反映了身體天生的保護機制。不愛吃青菜,未必真是討厭青菜的味道,也許是因菜梗不易咀嚼和吞嚥,導致進食有不舒服的感覺。同理,有些孩子不吃肉的原因,是討厭肉絲卡在牙縫裡。至於爸媽也不愛吃的食物,語言和表情都會在無意間傳達給孩子,就更別期望他會喜歡了。
礦物質鋅攝取不足,也可能造成孩子偏食。「缺鋅會影響味覺,吃東西沒味道,」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小兒腸胃科醫師葉勝雄表示,鋅主要存在海鮮和全榖類食物中,不過現在的小孩卻比較少吃這些。
最常出現的偏食行為,就是不吃蔬菜。在兒童福利聯盟2015年「兒童飲食習慣調查」當中「孩子最不喜歡的食物」排行榜上的前五名,全都是蔬菜,依序是苦瓜、茄子、芥蘭、山藥、青椒。
董氏基金會曾在暑假舉辦「食全食美飲食養成班」,協助孩子改善偏食習慣,六堂課下來成果斐然。最後一堂課孩子們挑戰苦瓜,「來不及拍照就吃完了,」食品營養組主任許惠玉笑著說。
升小一的小力,原本只吃白米飯,且除了花椰菜和紅蘿蔔之外,其他蔬菜都不太吃,但上課時學著用海苔包糙米飯團,卻很開心吃光光。自己說超討厭番茄,後來卻津津有味的喝著羅宋湯,原來他只是不喜歡番茄會噴汁。
升三年級的小佩,不喜歡吃紅蘿蔔,也排斥所有瓜類。上完課回家後,媽媽依老師指示,請小佩一起準備料理,因為有了參與感,小佩竟神奇的將拌麵的紅蘿蔔絲和小黃瓜絲通通吃光了。
7個小祕決引導孩子愛上蔬菜
許惠玉認為,孩子偏食主要是受環境影響,並非天生不喜歡某個食物。她提出幾個瓦解偏食的技巧:
1.先把食材給孩子拿在手上玩一玩,再幫忙做菜,提高他對食物的興趣。
2.讓孩子有選擇權,「紅椒、青椒、黃椒,你要吃哪一種?」因為是孩子自己選擇的,吃的意願就會變高。
3.把吃飯變成好玩遊戲,變化食物外型,以創意擺盤吸引孩子目光。
4.大人笑著吃這些食物,能帶動孩子對食物的好感。
許惠玉也特別提醒,孩子排斥新食物是天性,通常要嘗試十到三十次;一次不吃,父母千萬不要就此放棄。另外,不要在餐桌上打罵小孩,再好吃的食物也會變得不好吃。切勿在孩子生病時介紹新食物,會讓這項食物與不愉快情緒連結。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也提供幾個讓孩子不知不覺吃進蔬菜的祕訣:
1.將蔬菜化於無形:把蔬菜打碎後混入飯糰或和蛋一起煎,或是煮成濃湯,讓孩子不知不覺吃下足夠的蔬菜。
2.用孩子喜愛的口味蓋過蔬菜:譬如她曾將茄子燙熟打入咖哩醬汁,原本不愛吃茄子的孩子竟大呼好吃!
3.帶孩子一起買菜:到超市多逛生鮮區、少逛加工食品區。一起買一起煮,小孩自己煮出來的菜,再難吃他都會吃。
MiniCook食育生活工作室執行長樊欣佩則強調,就算是蔬菜,也一定要好吃,選擇當令的優質食材,簡單烹調就很美味。她曾看過從不吃南瓜的小孩到教室來才第一次嘗南瓜,一試上鉤,只因那南瓜來自熟識的農友,品質之佳連廚師都比大拇指。
大部分的兒童餐其實都不健康
許多西式餐廳都會特別提供「兒童餐」,以可愛餐具裝盛五顏六色的食物,孩子看了心花怒放,但仔細一瞧:薯條、小熱狗經常在列,加上高熱量的焗烤或油炸主菜,而蔬菜卻往往只有角落的一點點,甚至從缺。
餐飲業對兒童餐的想像,卻是偏食的樣板,不僅扭曲了兒童對「美味」的認知,並將這味道與「快樂」連結。孩子在家不吃飯、卻高高興興吃著兒童餐的畫面,也動搖了家長對兒童飲食的健康概念。
然而過去調查顯示,市面上兒童餐的熱量經常破千卡,給大人吃都嫌熱量太高,更遑論餐點內容。到底,該怎麼準備健康的兒童餐?
吳映蓉與許惠玉兩位資深營養師都強調,吃「原態食物」是健康飲食的不二法門。六大類食物均衡攝取,避免加工食品,孩子自然頭好壯壯。
吳映蓉舉例,米飯就比麵包來得「原態」。許惠玉也提出簡單判斷原則:「只吃你知道的東西。不要吃半成品,看不出來是什麼做的就不要吃,例如:甜不辣、魚板等火鍋料。」
美國知名飲食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所著的《飲食規則》,前三條即是:
1.吃食物。
2.你曾祖母不認為是食物的東西,別吃。
3.不會出現在一般人廚房的食品成分,別吃。
用高營養密度食物,取代空熱量食物
家長為孩子準備餐點時,應聰明選擇「營養密度高」的食物。譬如以全榖根莖類(如糙米、地瓜、南瓜)代替精製麵粉加工食品,同樣是提供熱量,全榖根莖類卻含有更多維生素和纖維質。
吳映蓉就常以紫米飯糰包蔬菜、鮪魚、蛋,加一杯新鮮水果優格作為家人的早餐,六大類食物一次滿足。
回歸真食物,讓孩子有機會多嘗試新鮮食材的滋味,遠離重度調味的加工食品。家長再運用一些巧思,將不受歡迎卻營養滿點的食材變點魔術,孩子眼睛一亮,嘴巴也就張開了。令父母傷腦筋的偏食挑食很快就迎刃而解。
張明純:孩子只愛香腸、肉鬆和貢丸?
解方:玩遊戲
專職帶一個幼兒是辛苦的,同時帶兩個三歲以下的幼兒,更需過人毅力;如果都是男孩,就需要超人般的能耐了。張明純想起那段超人媽媽的辛苦日子,仍不堪回首。
原本奔波於大學兼課、並積極投入社區營造的張明純,是個典型的新時代自主女性。「我之前根本不下廚,大概是小時候進廚房常被媽媽趕出來,很沮喪吧。」就算生了兩個兒子,放下所有工作當起全職媽媽,她還是沒有興趣和精力做飯,每天都買外食回家。
直到某一天,張明純發現3歲的大兒子,只喜歡吃香腸、肉鬆和貢丸三種食物,其他一律興趣缺缺。她猛然醒悟,長期外食已經養成孩子偏食習慣,再不改變,就來不及了。
依賴外食很難避免重口味和加工食品,因此張明純雖自認廚藝不精,仍挽起袖子走進廚房,從簡單菜色開始做起,把孩子的飲食責任攬回自己身上。
一開始,習慣重口味的孩子當然排拒很多食物,張明純必須想方法引導他覺得這些食物「很好玩」。譬如孩子不喜歡豌豆,她就說:「你看,這是豆豆旅館!裡面住著幾個豆豆先生?要跳到你嘴巴囉!一個、二個、三個!」孩子不愛雪白菇,她就把菇放進自己嘴裡,「你看,好像奶嘴喔!吸吸吸,吸進去了!」海帶根也變身為鐵軌,擺在飯上面,「火車來囉,嘟嘟嘟!」
說故事、玩遊戲,張明純每天都在餐桌上演活潑逗趣的兒童戲碼,雖然有點累,但對孩子真的有用。她也強調,戒除垃圾食物,「不能用斯巴達式的管理,孩子會反彈。」慢慢地,孩子能接受的食物愈來愈多,她的廚藝也一天天進步。
張明純建議想要煮飯的忙碌家長,善用三工具同時烹煮:電鍋、烤箱、微波爐,可節省寶貴時間。譬如電鍋很好用,加個蒸架便可同時煮飯又蒸魚。此外,友善栽培的蔬菜比慣行蔬菜更耐儲放,可一次購足,不怕菜放太久壞掉。也不必堅持要三菜一湯,簡單方便營養即可。
許多人對在家開伙總有心理障礙,不會煮又嫌麻煩。張明純誠懇分享心得:「只要有心,門檻就跨過了。」
數位編輯:吳佩珊
7月初正值酷暑,在劇團的排練場見到藝人陳大天,穿著T恤、一身輕便,為即將公演的舞台劇《仁愛路六號》加緊排練。即使溽暑難耐,陳大天的臉上沒有一絲不耐,待人有禮,給人很好的印象。
在演藝圈裡,陳大天從不走譁眾取寵的毒舌路線,也不見他對人有不厚道的批評。以模仿出道的他,無論是模仿歌手費玉清、蕭敬騰、林宥嘉...,或是政治人物柯P、蘇貞昌、韓國瑜...,神韻唯妙唯肖。在舞台劇《仁愛路六號》更是一口氣模仿4個角色,從蔡琴、羅大佑到李登輝、郝柏村,令人拍案叫絕。
從小就立志當諧星
35歲的陳大天,從小就立志、想當諧星。小學念私立小學,一次看到學長姐表演說相聲,台下捧腹大笑、掌聲連連,這個場景讓他心生嚮往,有朝一日也想站在台上逗大家開心。
之後,只要有機會,他就主動爭取上台。他發現,「能夠逗大家笑,不只很有成就感,而且說話幽默的人,通常人緣都很好。」
於是,他把在電視上看到郭子乾模仿的「李掏」、唐從聖模仿的「李熬」,搬到班上去表演,傳神又誇張的模仿,引人發噱。後來下課時間,同學常拱他上台表演。
陳大天笑說:「我真的是從小看著郭哥、從哥的模仿長大的。」從小學起一路看到高中、大學,《全民大悶鍋》、《全民最大黨》裡的精湛模仿,成為他後來表演很重要的養分。
比起其他同學,腦袋裡背的是國文、英文、歷史等學科知識,關心考試成績好不好;陳大天記的則是「段子」,想辦法讓自己隨時有不同的表演可以拿得出手,只擔心同學覺得他的表演不好笑。
奶奶給他很多的愛和包容
陳大天生長在單親家庭,爸爸是軍人、多數時間不在家,是奶奶一手帶大他的。她給了陳大天很多的愛和包容,也因此,他從來不覺得自己的成長有什麼缺憾。
從私立小學直升到私立國中,國一時陳大天的數學成績太差,很常被打;被打到怕的他開始翹課,流連網咖、打線上遊戲。後來爸爸看情況不對,趕緊把他轉學到公立國中。
陳大天形容「奶奶的愛『很無敵』,」「她從來不會因為我成績不好或翹課而罵人,有她在,我永遠不用擔心肚子餓;如果我開口跟她要零用錢,她一定會給我。」
有一次,陳大天沒大沒小地罵奶奶,她拿起手上的鍋子敲他的頭一下。「當下我心想,這個動作也未免太『卡通』了吧,這有什麼用?」沒想到,鍋子打頭竟然超痛,痛到他哭出來,從此以後再也不敢罵奶奶了,「原來她生氣起來,也是蠻嚇人的。」
提到奶奶,陳大天有許多說不出口的遺憾,「那個時候覺得自己長大得太慢了!」高二時一次期中考,下午放假、陳大天和同學出去打籃球,奶奶在家意外從樓梯上跌下來。回家後,他看到救護車開到家門前,那一刻除了驚慌失措,更多的是自責,「如果自己在家就好了,就不會錯過重要的關鍵時刻。」
奶奶住院一個多月後離世,對他來說,「那個永遠支持著你,讓你隨心所欲、想幹嘛就幹嘛的人突然不在了,一瞬間自己好像突然就長大了。」
高中時就開始主持活動,大學重考一年
奶奶走後,陳大天高二到高三時獨立生活、完全沒人管,日子過得恣意輕狂,找附近的鄰居來家裡住、暑假時把家裡變成網咖。還跟爸爸說「不考大學了」,遠在大陸做生意的爸爸也拿他沒輒。
高中時期,陳大天一心撲在表演上,很想要有自己的舞台,於是跟同學毛遂自薦、自己可以免費主持活動。漸漸地,外校的熱音社、熱舞社等也會找他主持活動,在高中校際之間小有名氣。
高三決定不考大學後,他把所有時間幾乎都花在各種外務,主持各校大大小小的活動、代表學校參加各種比賽如反毒話劇,優異表現掙來超高的操行分數。
高職電機科畢業後,原本還在猶豫是否直接進演藝圈、不念大學了。一次跟高中同學聚會,見同學們聊精彩的大學生活,自己卻只能分享主持活動的經驗,頓時驚覺「大家都已經進入人生新的階段了,反觀自己卻停在原地的感覺。」
於是,下定決心重考,高四這年蹲補習班、好好讀書,最後考上文化大學國劇系。
▲陳大天在舞台劇《仁愛路六號》中模仿李登輝。
進演藝圈不被家裡看好
最近,陳大天參加《全明星辯論會》節目,第二集他以「會不會支持小孩成為流量網紅?」為題進行辯論。他抽到的辯論立場是反方、不支持孩子。但其實他真正的想法是,當然要支持孩子。
曾經,沒有一個人看好他進入演藝圈。當他說自己想當藝人,家裡所有人都反對,說「怎麼可能」,澆他冷水。不過他現在回頭看,也能體諒爸媽那輩人的想法,「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沒有那樣的經驗,自然會覺得打電動不好、進演藝圈不行。」
陳大天說:「如果有一天我當了爸爸,只要是孩子想做的事,我都願意支持。」如果孩子想站在螢光幕前,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社群的力量真的很驚人,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健康正向的心態很重要,在孩子準備好之前,他一定會盡力提供支持和支撐。「無論哪個夢想都不是一步登天,都得經歷些磨難才能取得真經。」
大一時,陳大天試鏡成功、開始參加人生第一個節目《超級旁門左道》;爸爸這時回台灣,也無從阻攔起。
一直以來,父子倆都不太向對方表達感情,平常兩人相處比較像朋友。「不過在我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很像爸爸。」陳大天26歲時失戀太傷心了,一進門就抱著爸爸大哭,「我爸應該很傻眼、手足無措吧,」而這也是父子倆肢體和心理都最親近的時刻。
向前輩學表演,也學人情義理
陳大天拜邰智源為師。邰智源不吝於提攜後輩,教他如何說話,表演如何鋪哏、「抖包袱」,製造笑果。從前輩身上,除了學表演的技巧,陳大天學到更多的是,應對進退和人情義理。
邰智源教他,「演藝圈是和觀眾結緣的工作,」遇到有人叫不出你的名字,你就主動告訴對方你是誰,不要讓他尷尬。有些藝人很在意自己被認錯,陳大天的心態很好,不僅一笑置之,甚至還把它寫成脫口秀的段子,自娛娛人。
很難定義陳大天是怎麼樣的藝人,除了綜藝節目主持,也出過唱片,演出電視劇、電影和舞台劇,近2年甚至跨足、表演脫口秀。
陳大天很在意自己是否不斷地進步,害怕別人對他的印象停留在過去。很多人好奇他怎麼轉換不同的舞台?陳大天說:「最好的準備,就是你一直在準備。」只要你持續保持在表演的狀態,就不需要擔心轉換舞台會卡住的問題,反而是不同的經驗會帶來更豐富的養分。
陳大天自認是「努力型」的人,比起有天賦、反應快的人,他靠的是勤能補拙。
曾經,身高188的他,很多人都認為他應該很會打籃球,但其實他的肢體不太協調。高一時沒有考上籃球隊,但他仍時常和同學一起練球;高三畢業後有一次他跟教練一起打完球,教練驚喜地問他要不要參加球隊?士別三日,對他刮目相看。
即使先天沒有優勢、略顯笨拙,陳大天相信,「只要願意努力,一定會有自己的一片天。」
不管成功或失敗都很過癮
陳大天以藝人之姿,敢挑戰說脫口秀,不得不說他非常有勇氣。畢竟台下觀眾覺得好笑或不好笑,一望即知、完全騙不了人。
說脫口秀,最難的莫過於寫段子;逗笑別人很難,惹怒別人很容易。「但這也是最可貴之處,」陳大天說。從發想、寫段子到上台表演,所有一切都是他自己獨立完成;聽到台下的笑聲和掌聲一波波,所獲得的快樂和成就感令他上癮。
比起上節目,演舞台劇很花時間,賺不了什麼錢,但陳大天非常喜歡和一群愛演戲的人一起完成一個作品的感覺。表演脫口秀也是,講open mic(開放麥克風)不僅沒有收入,還得付錢給俱樂部。為什麼要做?「open mic上台的12個表演者裡,你是全場最好笑的那個人,那個快感幾乎超越你拿薪水了。」
一路以來,陳大天很努力地讓自己變得更好,「不管成功或失敗,都很過癮!」
劇照提供/全民大劇團;生活照/陳大天臉書
2016年以來《遠見雜誌》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目前已經正式步入第八年,在2023年的榜單中,臺灣大學位居綜合大學、一般大學和公立大學三榜冠軍,臺灣師範大學為人文科類大學的第一名、中國醫學大學為醫科大學榜龍頭,臺灣科技大學則是技專院校的榜首。
今年全球解封,意謂著大一新生的就學選項不再局限於台灣,亦即各大學被迫重返國際市場,再加上去年剛送走龍年出生的畢業生,這是台灣年度出生人數達30萬(30.5萬)的最後一批,而今年即將入學的狗年入學生,當年出生人數只剩20.5萬,足足少了10萬,等於生源折損了1/3。
因此,今年國內外各機構的大學排名,不但檢驗著各校辦學績效,也是檢視學校能否永續經營的「體檢表」。
攤開本屆榜單,臺灣大學位居綜合大學、一般大學和公立大學三榜的冠軍,臺灣師範大學為人文科類大學的第一名、中國醫學大學為醫科大學榜龍頭,臺灣科技大學是技專院校的榜首。
其中最受矚目的一般大學榜,除了第一名的台大外,二至五名分別是成功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山大學,意謂著中山已進入頂大行列。
《遠見雜誌》自2016年率全台之先,發布第一份,亦是唯一的「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今年正式步入第八年,八年來排行榜的名次變化,由於這份調查極具指標,《遠見》每年諮詢各校意見,同時並與荷商艾斯維爾ELSEVIER合作,引用其資料庫Scopus來優化指標。
今年,除了維持既有的「社會聲望」「學術成就」「教學表現」「國際化程度」「產學合作」,以及「財務體質」六大構面外,為了讓評選視角更加廣泛,以貼近價值多元的社會,更將44項細指標增至48項。
同時,有鑑於學校體質,常因為公私立、體制、學門主軸、區域而有先天上的差異,為讓評比軸線更加公平合理,自2018年起,《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即以「綜合大學」「人文社科大學」「醫科大學」「公立大學」「私立大學」「一般大學」「技職大學」分榜揭露。
而解構2023《遠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發覺,在一番番的淘汰賽中,出類拔萃的,不再是人有我有的「同質化」,而是人無我有的「異質化」,也就是「愈特色、愈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要拿到《遠見》評選入門票的,必須是學生人數3000人、助理教授級以上超過150人的學校,這被視為學校永續營運的最低門檻。因此,在未揭開排行榜前,光從入圍學校數的變化,即可看出高教環境的端倪。
其中,在生源減少之下,入圍的學校可謂年年減少。相比於2018年分榜首年的狀況,入圍校數則由當年的101所降至今年的87所,五年淘汰14所,足以窺見高教市場的嚴峻。
而這其中,有12所私校消失,遠高於公立的兩所,技職更有17所退場,反倒是一般大學還逆勢多了三所,足以見得,經費及各項資源相對弱勢的私校和技專院校,難以與公立及一般大學匹敵。
若以學門視角來看,綜合類大學有12所遭淘汰,相較而言,人文社科及醫科都僅有一所大學退場,足以證明「特色為王道」,而什麼科系都有的綜合大學,反而失了特色及競爭力。
另外,先前政府為讓教育資源達到區域均衡,刻意在非北部地區廣設大學。無奈,理想豐滿,現實骨感,今年北中南東四大區域各有39、20、24及4所學校入圍,但五年來,退場數則各為4、4、5、1所,依此比例來看,北部大學仍占有絕對優勢,區域失衡的台灣高教,恐持續惡化。
所幸,以平均排名來看,五年來,北中南東各進步了8、10、3、6名,占居第41、42、51、40名,中台灣的學校明顯崛起,值得關注。
一般大學榜中,臺成交清持續霸榜前四名,值得一提的是,外界原以為強強合併的陽明與交大,繼去年超越清大成為第三名後,今年可望再下一城,超成(大)趕臺(大)的,孰料成大在「社會影響力」和「教學表現」等構面持續精進,得以守穩第二名。
今年的第五名中山,因取得半導體學院及後醫系資格,實力大增,前進一名。適巧,全台五所設立半導體學院正為本榜的前五名。
同樣受惠後醫系加持的,還包括獲准設立學士後醫學系的高雄醫學大學,以及得設學士後中醫系中國醫藥大學、慈濟大學。其中,中醫大在一般大學榜中較去年進步一名,成為第六名,同時占穩私立大學榜和醫科榜的第一名。高醫大也在一般大學榜中,從第14名進步到第12名,更占穩私校榜的第四名及醫科榜的第三名。慈濟則從私校榜的第15名前進至第14名,一般大學榜亦進步一名,成為第25名,醫科榜則站穩第四名。
顯見政府資源的澆灌,仍是大學競爭力的保證書。
特色3〉科技接地氣
由於全台大缺工,彰顯出人才培育的重要,許多「師培體系」的學校,將校內的教育底蘊轉化為人資能量,符合大環境所需,而大放異彩。
其中,師培龍頭臺灣師範大學在人文社科榜單長年獨占鰲頭,在公立及一般大學榜中,亦各前進一名,成為第六及第八名。至於非師培體系中,全台最早設立教育學院的中正大學有著與傳統師大截然不同的各式教育科系,極具特色,其在一般大學榜與人文社科榜中,各前進了三名及一名,分占18名和第三名。而台中教育大學,則在公立大學榜中,從第28名前進五名成為第23名,拿下公立學校中的最佳進步獎。在人文社科榜中,也進步四名,站上第14名。
另外,高雄師範大學則也在人文社科榜中,前進五名,為公立學校進步最多的,擠進前20大,居第18名。而在公立榜中,也正式躋身前30強。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在疫情期間,護理人員的價值表露無疑。以護理、健康專業執牛耳的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特色鮮明,且因應高齡化市場,在今年的技職榜中,正式擠進第十名。而台塑體系的長庚科大,在富爸爸資源的加持下,設備和經費非一般私校所能比擬,今年正式擠進私校前20強,技職榜也進步一名,成為第八名。
此外,護專起家,逐步發展為綜合性大學的弘光科大,在醫護界擁有強大校友群及口碑,今年也擠進私校榜前30強,為第29名,技職榜亦奪得第18名的好成績。
隨著台灣的國際能見度大增,台灣與世界企業接軌也更加容易,若學校能與大型企業連結,加持辦學特色,勢將成為吸引學生的賣點。
以實踐大學為例,素來即為全台設計類標竿學校,培育不計其數的設計美學大師。該校近年更爭取到與NVIDIA結盟,也送大批學生參與國際大型時尚展,令外界激賞。因而今年其在一般大學榜中,一舉前進五名,擠進30強,拿下第26名,在人文社科榜更首度成為十大名校的第八名。
身為1990年代前後,政府廣設大學時期,最後一所成立的國立大學的高雄大學高大,已將目前企管界的顯學「ESG」深耕於各系所,而看好足球驚人的市場,也在運動競技系中,加設足球組,於是其在公立大學中,從24名前進至22名。
而隨著時代的變化,能融合社會、心理、美學至專業領域的跨域領導者為未來最不可或缺人才,因此不少標榜跨域博雅通識教育的大學,頗獲青睞。
以基督教大學聞名的中原大學,向來強調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設計通識課程,不遺餘力,其於私校榜中,由第八名進步到第七名。而同為基督教學校的長榮大學,每年師長為畢業生代表行「洗腳禮」的傳統,效法耶穌基督以上事下的謙卑精神,期勉學生們進入社會後,能身體力行,服務、奉獻社會與國家的特別場景,更成為該校特色,使其口碑效益更顯現在榜單上。
餐旅龍頭高雄餐旅大學,雖然由於教育部對老師員額的限制,使其助理教授人數未能達到《遠見》評選標準,但若加上講師其實早已突破門檻,而該校的特色更早已有目共睹。高餐自創校以來,就要求學生穿制服,以及入學和畢業時向老師行古禮,都足以窺見治校嚴謹的一面。其於就學穩定度96.22%,全台第八。
每年榜單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遠見》榜單雖無法一口判定學校良窳,但藉由多元及逐年優化的指標,評定校務績效時,亦有一定的鑑別度,同時在知己知彼下,期許提供高教圈良性競爭方向與圖騰。
本文經遠見雜誌授權,原文見此 https://www.gvm.com.tw/article/103883
圖片提供:遠見雜誌
「孩子最近反應,學校老師教的數學很多都聽不懂,身為媽媽的我看到考卷總是得深呼吸;問他去補習好不好?又說上一天課好累,不想再去補習。我不知道該怎麼幫助他……」
前陣子這則在育兒網站的發文,引起熱烈討論。「我也有同樣問題!有沒有沒補習但孩子成績慢慢往上的媽媽,可以經驗分享?」「最近有好多線上學習網站,有用嗎?」「線上學習,那不就又要看3C?會不會加速孩子沈迷3C?」「線上課程時間好長,很難專心看完全部內容……」
隨著108新課綱上路,學校教育講求素養、多元、跨域……愈來愈靈活,父母想幫忙又使不上力,想送孩子去補習但大班教學很難照顧個別需求;疫情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數位教學到底要怎麼選,才能幫忙孩子?效果到底好不好?以上種種,都成了家長的大哉問。
康軒學習網正是好解方。康軒從超過30年編寫教科書的經驗出發,以近年來興起的「微課程」(micro-courses)數位教學型態,挑戰「數位原生代」的學習弱點,提升學習成效。
「YouTube統計,Top10排名的影片片長大多落在10-16分鐘;而有關專注力研究的論文也提到,十分鐘左右的影片可以讓觀者的注意力維持在較佳狀態。」家有兩個中學生的康軒數位事業部協理何冠慧,對現代父母的困擾最能感同身受,「康軒學習網就是瞄準這10分鐘的黃金專注力!」
康軒學習網以「10分鐘學習法」為節奏,每個課程進行前先做10分鐘課前測驗釐清觀念盲點;再看10分鐘影音課程,最後以第三個10分鐘複習評量,確認該課重點還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
其中,10分鐘影音課程以動畫、圖像呈現,並使用大量表格統整、圖表對比和心智圖幫助學習;並將龐大的學習內容切分成小段落,一段影片傳達一個知識內涵,老師在影片中也會適時提出問題,問題出現時影片會自動暫停,讓學生有時間停下來思考,回顧剛才所學的知識,有答案後便繼續播放,把老師教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
▲康軒數位事業部協理何冠慧表示,以10分鐘學習法為節奏,可以幫助孩子更有效地將知識內化,提升學習成效。
何冠慧觀察:「學習診斷、高效學習、掌握評量三個步驟,切中個別孩子最需要補強的學習弱點、已經會的不用重複學習,程度好的還可以超前預習,達到孔老夫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
何冠慧自己則偏愛康軒學習網「錯題練習區」的設計,曾經答錯的題目系統都會收集起來。等到考試前,就可以到「錯題練習區」複習,答對題目就會被移出錯題區。「有點像打電動破關,當孩子發現錯題練習區的題目愈來愈少,就會引發除錯的動機以及學習成就感,不知不覺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家長該如何引導,或是制定學習策略呢?何冠慧分享經驗:先掌握孩子的課表,安排固定的複習時間。
例如,她看課表知道孩子當天有國文課,放學後便會問:「今天國文教到第幾課?學習網看了嗎?」跟著進度提醒孩子,養成習慣後,在學校課堂上遇到不懂的,孩子回家便會主動到學習網複習。她也提醒家長,利用「學習歷程通知」功能,了解孩子這週看了多少影片、答題正確率為何,就能掌握孩子學習狀況。
康軒學習網上路兩年,獲得許多家長回饋。一位原本在學校、補習班補數學都無法吸收的國中生,因為學習網影片概念講解清楚,還可以不斷重複觀看、練習,成績從不及格變及格,甚至到達全班中上段,家長開心、孩子也有成就感。另一位成績原本已經在中上段的小學生,每次考試都會出錯,卻找不出原因。利用「學習診斷」順利找到盲點,國語期末考了滿分,媽媽特地打電話到康軒分享喜悅,讓康軒團隊士氣大振。
面對長達兩個月的暑假,何冠慧建議家長利用康軒學習網,訂做一份屬於孩子的「暑假課表」,讓孩子從今年夏天開始建立主動自律的好習慣,成為學習的主人。
◆迎接新學年 贏在起跑點!了解更多:https://yourclass.pse.is/53gvxw
在親職講座演講時,常聽到許多父母擔憂孩子不愛讀書、學業成就低落。身為父母的你,還記得以前你是怎麼念書的嗎?
小時候,我是個認真念書的乖小孩,而且幾乎可以拿到好成績。也因此,我時常被父母師長肯定或上台領獎。但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我只是把考試的內容死背下來,得到好成績,但當考完試,我就全還給老師了!
現在每次去旅行,就會很後悔以前念的歷史、地理都忘光光了,無法更深入的了解這些地方。當我在野外踏青、爬山,也很懊惱生物都不記得了,不認得許多植物,無法更深刻的體會大自然的奧妙。當我買保險或投資理財時,才發現數學好重要。
現在想想,這真的是好可惜的一件事。
但我發現,當我要去國內外旅行時,我會去看一些網友寫的遊記,或是查詢一些相關資訊例如氣溫、地理環境、風土民情等等,這個時候我是很雀躍的,一點也不覺得枯燥乏味。如果我當年在念歷史、地理、生物、英文的時候,也能抱持同樣的心情,是否就不會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學習效果能更持久呢?
其實,這就是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差別!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指我們在沒有接受任何外在報酬的情況下,持續參與在活動中,獲得愉悅與滿足感;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指我們參加某個活動是受到外來誘因(如獎勵、金錢、名利、地位…等)的影響,當這些外在報酬消失時,我們參與該活動的行為便會消弱或停止。
我發現,很多孩子唸書並不是被國文的詩詞感動、讀生物或地理時也不會讚嘆大自然的奧妙(內在動機),而是為了得到好成績或獎勵、被人肯定或考上好學校(外在動機)。
很多孩子一開始唸書是因為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有趣(內在動機),例如小學低年級,孩子上學還會說「好有趣」。但當考試變多,不斷的考試、排名、和他人比較等壓力,孩子的內在動機逐漸變成了外在動機,失去了原本讀書的樂趣,這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Mark Lepper於1978年進行了一個經典的實驗,他們到幼稚園觀察在自由時間畫畫的孩子,然後把孩子們分為ABC三組。A組的孩子在畫畫前被告知,只要他們畫畫,就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接著,研究人員只詢問B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願意畫畫的孩子在畫完之後也會得到「優良小畫家」的獎狀;研究人員也問C組的孩子是否願意畫畫,但孩子畫完之後沒有得到任何獎勵。
兩個星期後,研究人員在不被孩子發現的狀況下觀察孩子們在自由時間的表現,B組和C組的孩子和實驗前一樣很喜歡畫畫,但A組的孩子因為不再有獎勵,畫畫時間比以前少了許多。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獎勵把原本的「內在動機」變成了「外在動機」,原本畫畫是孩子自發性的行為,從畫畫本身得到了快樂,但因為有了獎勵,孩子可能忘記他原本畫畫是為了快樂,畫畫反而變成了工作,孩子就不再像從前一樣喜歡畫畫了!
因此,當孩子考的好,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努力,以及從學習獲得的樂趣(內在動機),而非成績(外在動機):像是說「媽媽看到你很用心的準備考試,很棒!」、「和媽媽分享一下你讀到了什麼很有趣?」,而非「你這次考第一名,或你這次考100分,太棒了!」
我覺得父母也不要過於強調成績,因為當我們不斷強調成績,孩子就很容易從內在動機變成外在動機,一開始是因為喜歡學習而讀書,但後來卻變成為了分數而讀,不僅喪失了學習的樂趣,也可能為了成績而死背,這就失去了學習的本意了。
讓孩子的內在動機源源不絕,父母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進入國中,面對各種大考小考;和國小相比,實在很難找到學習的樂趣。但倘若父母能發自內心的認為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不是為了前途、升學而唸書,例如:陪著孩子將課本上的知識運用在生活中,像是嘗試做物理化學的實驗、生物課去公園觀察植物……等,親子一起共同來尋找讀書的樂趣。或許,讀書這件事情能開始有一點點不同。
因此,培養孩子學習動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親子共讀時間」,每天從20分鐘到一小時皆可,可視孩子年齡和狀況而定。這個時間,父母也放下手機、不追劇,而不是一邊滑手機,一邊叫孩子趕快去念書。父母可以挑一本很喜歡、但一直都沒有機會閱讀的書來看,當你享受閱讀、享受跟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可能也會因此愛上學習呢!
全文獲《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刊登
圖:shutterstock
數位編輯:陳宣雯
把虛幻世界的情緒發洩方式搬到現實生活,手機成癮造成的情緒管控問題比想像中還可怕
某天下課,到教室附近一間麵店吃麵,吃到一半,突然聽到大約小二的孩子憤怒的大叫:
「給我網路,現在、趕快⋯⋯」
接著大聲的拍了幾下桌子,我嚇一跳!
當時已經過了午餐尖峰時間,所以麵店裡只有我一個客人和他。
沒多久,看見爸爸走進來拿著手機在幫孩子處理網路。
只見孩子非常憤怒且不耐煩的等著。
眼前的這個景象太震撼了⋯⋯
我真的沒想到一個網路手遊會讓一個孩子變成這樣。
我不禁想著⋯⋯
電動裡的互動模式如果拿到現實會變成怎麼樣 ?
電動裡看不順眼就打爆它,現實生活看不順眼的事情,有辦法好好的去溝通嗎?
每個人的時間就這麽多,沈溺在虛擬遊戲世界的互動,相對壓縮了真實世界的互動的時間和機會,這樣真的不會影響他們的人際互動的學習嗎?
而且孩子還這麼小,抑制衝動的大腦前額葉根本還沒發展好,他真的有辦法分辨是非,在真實世界裡控制自己嗎?
我不禁為孩子擔憂了起來。
準備離開付錢時,才知道,是麵店老闆的孩子,因為學校園遊會補假,所以待在麵店玩手機。
看到這個畫面,其實內心很不捨。
父母阿嬤因為忙於工作,分身乏術照顧孩子,也可能對於3C造成的危害這些觀念都還不太清楚,也很難去責怪他們,他們只能顧到生存,根本沒辦法顧到生活。
這世界上從來就不公平,擁有越多資源的人當然有能力去談自我實現,但沒有資源的人,他們就是只能用勞力換取金錢,也因為他們工作付出大量的體力,回去自然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去教導孩子,成了階級複製的循環。
他們沒有比我們不努力,他們要買菜、處理食材、營業、打掃⋯⋯工作時間其實好長。
每每想到這裡,都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機會選擇,其實都已經是很幸運,沒什麼好抱怨了,是吧?
也更提醒著自己,要珍惜自己擁有的幸運,好好的用自己的幸運,幫助那些沒那麼幸運的人!
Photo By:photo-ac
數位編輯:黃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