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哭了,再哭去罰站!」「趕快收玩具,不然我要把它們丟掉了!」很多家長有時會有一種錯覺,小孩是不是聽不懂人話?為什麼大人愈忙亂時,小孩往往愈盧、愈不聽話,爸媽簡直快瘋了,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一句話就想要小孩聽話,根本不可能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在演講或諮商青少年、兒童時,常遇到爸媽希望他能教授如何用一句話或是一兩招,就讓小孩秒聽話、秒冷靜。「從實務經驗來看,這是不太可能的,通常必須先和孩子有情緒的交流,甚至是情緒的折衝才行。」
「大人希望只要自己說一句話、給一句指令,小孩立刻買單、乖乖聽話,這其實是不切實際的想像,」李介文說。
和孩子對話,爸媽要事先預設「他很可能會拒絕,」李介文說:「不只小孩要培養挫折忍受力,爸媽的挫折忍受力也需要好好培養。」
如果爸媽不夠成熟,當孩子不聽話、拒絕大人的指令時,「就會看到一個大小孩和一個小小孩在吵架,」李介文說。「好煩喔,你為什麼都講不聽,你快點去洗澡…」「都是你太吵了,害我被老闆罵,你可不可以安靜一點。」
到底爸媽該如何和孩子對話,親子之間才能溝通無礙呢?李介文建議,掌握以下5個方法:
方法1 情緒要平穩
情緒平穩,是和孩子對話的最重要前提。當孩子不聽話,或是大人說話他們不回應時,大人必須先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
「穩定的語氣和說話內容,需要好好練習,這是說話的基本功。」不管和誰對話,都可以好好練習,尤其是和另一半說話時,並不限於跟孩子。
如果爸媽當下面臨的情境很急迫,例如:在家線上開會,小孩在旁邊一直吵鬧,李介文建議,當下取捨什麼是你覺得最重要的,什麼是可以捨棄的?例如: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問題,其他的就先放掉、先度過眼前危機再說。
等孩子情緒穩定後,記得回頭看看剛剛發生事,「就像檢討考卷,考試當下不會寫,只能跳過,學會才是重點。」李介文指出,「孩子不聽話,有些時候是當下情緒的反應,但也有可能是長期累積下來的互動結果。」
管教孩子,直接用打或罵的,看似立即有效,但長遠來看負面影響深遠。李介文說:「孩子只會記得你嚴厲地打罵,但並不記得自己做錯什麼事被修理。」
方法2 依孩子的反應,調整當下目標
和孩子溝通,爸媽一定要調整心態,「不是我覺得要怎麼樣,你今天就非得照做不可。」「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和認知發展能力,都不像大人般成熟,他拒絕、不買單,也很合理。」
李介文在和孩子諮商、晤談的過程中,會依據他的反應去調整目標和行動。例如:當孩子面對心理師,不願開口說話時,李介文會思考自己想達成什麼目標?是先讓他接受心理師的存在?要跟他當好朋友?或是他只要簡短回應就好?據此隨時調整行動。
方法3 把話「說清楚」
爸媽常習慣用否定句,例如:不要…不行…。李介文指出,這些都是很模糊的指令,孩子並不知道你希望他做什麼,建議明確地指出希望孩子做什麼,指令要很清楚。
例如:「你不要再哭了」,換另一種方式說說看,「你先到…(如房間)等我…(10分鐘),我再過來找你。」或是「你先做…(玩拼圖)。」
方法4 提供選項給孩子
爸媽把話說清楚、給明確的指令的同時,也要有孩子拒絕要求的心理準備。李介文建議,爸媽可以提供一些選項給孩子做選擇。例如:孩子在哭鬧時,問他:「你要在客廳或是房間等我?你要先吃東西或是玩玩具?」釋放出友善的訊息。
方法5 教孩子學會說「原因+情緒」句子
小孩很盧、哭不停時,不用急著立刻解決問題,而是先接住他的情緒。如果孩子太小、還不會說,那就由爸媽來幫他說,「你哭哭,好難過對不對?」「你很痛對嗎?那媽媽抱抱。」再大一點的孩子,則是訓練他說「原因+情緒」的句型,「因為…我感到…。」
很多大人罵小孩「你怎麼那麼愛哭?」結果小孩哭得更慘。李介文建議,「先讓孩子把情緒說完、情緒降下來之後,再想辦法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大人已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了,那是一種被理解的感覺,接下來才有進一步的溝通。」
爸媽盛怒下別這樣說,會傷孩子的心
很多爸媽誤以為,和孩子對話時情緒必須平穩,因此,大人不可以對小孩生氣。李介文澄清:「不是不可以生氣,而是如何表達出生氣的心情。」例如:家長可以說「你做…我很生氣、很難過」或是「你這句話傷害到我了,我希望你怎麼做。」
例如:聽到孩子說髒話,大部份家長會罵小孩「這是髒話,不能說。」並未進一步了解孩子為什麼說髒話,或是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如果孩子是因為很生氣而說髒話,爸媽可以告訴他:「聽起來你很生氣,你為什麼這麼生氣呢?」再教他,「這個是不好聽的話,下次可不可以說『你很生氣』就好了。」大人實際示範一次,如何用比較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大部份爸媽平常並不自覺到底是怎麼和孩子說話的,但如果仔細記錄下爸媽一天所說的話,很可能大多是否定句、命令句或威脅句;這類型的句子,到底有多傷孩子呢?爸媽盛怒下最好不要對孩子說哪些話呢?
✗對孩子人身攻擊
○說出「事實」就好
當孩子做了不好的事,千萬不要對他人身攻擊,例如:你怎麼笨得跟豬一樣;你不思長進、人生完蛋了。這些話會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整個摧毁掉。只需要把發生的事情指出來就好,就事論事;孩子只是一件事情沒做好而已,不代表他比較笨或是他很糟糕。
李介文強調,「讓孩子知道,你行為做得不對,要修正;但這不代表你是一個壞孩子。」
✗威脅孩子的話
○事先把規則建立好
很多爸媽習慣用威脅的方式說話,如「你再不聽話,就把你丟出去。」但絕大多數的爸媽根本做不到。李介文說:「這樣子說話,只有很小的孩子會信以為真,因此產生很大的焦慮。」
幾次之後,孩子就知道爸媽只是在唬人,根本不會怎麼樣;或是因此學會只要自己的反應夠大,例如:生氣大叫、摔東西,爸媽就會住手了。
「與其用威脅的方式,不如事先把規則建立好,」李介文強調,「規則明確、好執行,結果可預期,做了什麼事有什麼樣的結果。」像大人常威脅把網路停掉,但其實自己也需要用網路,與其空口說狠話,不如把孩子上網的規則定下來。
「如果爸媽很堅持小孩一定要聽話,指令一下、小孩就得照做,就要有會ㄍㄧㄥ很久的心理準備。」李介文說。
比起堅持小孩要聽話,李介文建議,爸媽換個角度思考,「要怎麼幫助孩子達成大人的要求。」例如:叫小孩收玩具,小小孩可以用遊戲的方式如:幫玩具找到家,或是和孩子一起收,「我收一半、你收一半。」大一點的孩子,就和他討論收玩具的方式,把它變成一個規則。
李介文形容,「爸媽就像孩子的教練,每次建立規則之前,先幫孩子想可以怎麼做。」不是光跟孩子說上場好好打球,而是要告訴他怎麼打?提供他具體的策略,細到要如何進攻和防守。
「透過基本規則的建立,讓孩子知道『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做得好的』,久而久之,也形塑孩子的性格。」李介文說。
圖片來源:photoAC
「我的孩子怎麼變了一個樣?」是許多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共同心聲,本來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愛頂嘴、常發脾氣,不然就是成天一個人關在房間裡,懶得跟父母講話,家庭彷彿戰場,親子戰爭常常一觸即發。
「哎喲,你不懂啦」、「不用你管啦」是不少孩子最常對父母說的話,讓父母傷透了心。但從醫生的角度來看,青春期孩子叛逆,其實是顯示身心健全的證據,若是沒有表現出任何叛逆行為,反而令人擔心是否晚熟、過度依賴父母。
《教養大震撼》一書指出,孩子反抗父母權威的時間點,是在14、15歲,也是自主權需求最強烈的時間點。根據調查,青春期親子間所發生的摩擦、爭吵,感到困擾的主要是父母,而不是青少年,且事後爸媽也比小孩更容易耿耿於懷。
橋頭國小高年級班導師汪桂蘭有一個念國一的女兒,她認為大人眼中的「頂嘴」,其實是孩子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表達方式太過於直接,心不夠柔軟、沒有體貼別人的感受,他們所需要的是多加練習表達的方式。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門委員涂喜敏建議,父母不要將觀點、價值觀強加在小孩身上,「青春期的孩子尋求自我獨立,不願認同父母價值觀,最大的行為特徵就是『為反對而反對』,」父母必須接納孩子尋求自我及自我認知的過程。
「他們想當大人,卻又還無法完全獨立,在他們認知發展過程中,認知判斷能力也還不穩定,因此需要父母親的照顧,」涂喜敏說。
《孩子,你不是一個人面對》作者明橋大二指出,「孩子的心是在依賴(撒嬌)與自立(反抗)兩種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間不停變換,而逐漸成長、發展。」
溝通原則一:了解真正的問題:
涂喜敏強調,和青春期孩子溝通,要先了解「表面問題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有什麼情緒?」如此,才能有效和孩子溝通,否則就只是彼此亳無交集的對話。
例如:孩子的認知是「沒朋友就不受歡迎,和父母黏在一起是媽寶」,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不和父母出門、和朋友在一起感到快樂,如果父母嚴格限制小孩不准出去,親子之間自然會衝突不斷。
溝通原則二:共同協商:
涂喜敏強調,父母管教孩子應該要訂好規則,事先和孩子共同協商、約定,「讓孩子說知道當父母有責任、也有難處,所以我們要一起合作商量,」讓孩子尊重規則。
溝通原則三:給予有限度自由:
《教養大震撼》一書也提到,「父母在某幾個關鍵勢力範圍訂下一些規則,並且把背後的道理說清楚,在其他領域,則選擇支持孩子的自主權,讓孩子擁有自己做決定的自由。這種父母的孩子是撒謊最少的。」這種父母跟孩子的關係也最親近、與孩子有最多對話。
「和孩子商量時,最好讓他『有限度』的選擇、不要一下子開放太多選項,但一定要參考他的意見。」涂喜敏說。
溝通原則四:父母也要學習新科技: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父母最好也能學習孩子間流行的文化和3C工具,如動漫、FB、LINE等。有父母反問涂喜敏為什麼要學這些知識?她說:「這是為了讓父母感覺舒服點,不會被氣死,」她舉一個實際例子,「媽媽扯破喉嚨、喊樓上的小孩吃飯卻叫不動,不如用LINE叫他吃飯比較快。」
溝通原則五:除了愛還是愛:
比起溝通的技巧,和孩子相處更重要的是「心」,涂喜敏說:「親子關係是互動出來的,你愛孩子的心,他可以感受得到。」
汪桂蘭指出,「小孩心裡想的常常和說出口的不一樣,表裡不一,當父母每天都在像拔河,要懂得觀察才行。」唯一能做的是,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孩子需要歸屬感,安全感和愛,」給他們愛的溫度,孩子會擁有更多的安全感去多方嘗試。
做麵包需要發酵,照顧青春期的孩子也一樣,需要時間等待、用愛對待,一切都急不來。
這時期的孩子,常常在孤立與依賴中徘徊,而逐漸成長茁壯,在過程中,他們更需要父母的了解與接納。
青春期荷爾蒙分泌,使得青少年的生理及心理都出現急劇變化,心理學家霍爾(Stanley G. Hall)稱這段時間為「風暴期」,青少年的情緒起伏暴起暴落,容易快樂也容易低落、容易開心也容易憤怒,情緒反應很極端。
涂喜敏從「腦子」的運作功能,解讀青少年的情緒風暴。她指出,過去普遍認為因為內分泌關係,導致青少年情緒不穩,但現在則認為可能是因為神經元的傳導有些「卡住」。人的大腦是由萬億個特化的神經元所組成,現代人由於飲食西化、吃太多高熱量食物,使得神經元的傳導少了一些營養素如胺基丁酸,容易導致焦慮,情緒控制能力弱、富攻擊性等。
研究顯示,掌管計畫、衝動控制的額葉(理性腦)在青春期開始發展,到20至25歲,額葉才會發展成熟,因此,青少年因腦部功能尚未發展成熟,杏仁體(感性腦)主導性大,因此,沒有辦法好好約束自己的行為,很容易做出情緒化的反應。
台北馬偕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丁瑋信表示,「按理,性早熟的小孩應該也有類似的問題」,但臨床上並非如此,他認為應該是荷爾蒙帶來身體的變化,產生適應的問題,小孩和家長都適應不良。
他建議,家長做好心理準備,否則很容易有失落感。孩子突然變得不乖巧聽話,就會常起衝突。
4核對的脈絡 以貼近孩子為導向
聚焦在「事件」上的對話,較容易讓親子關係升級為「戰爭」,
若是以「關心孩子」為對話目標,就能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在核對的脈絡裡,能夠使用的句子沒有上萬也有成千,因此對話只要是以「貼近」孩子為導向,而不是以「事件」為導向,大抵都會是好的對話路徑。
什麼是以貼近孩子為導向的對話?什麼又是以事件為導向的對話?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孩子跑步跌倒了,若以貼近孩子為導向的話語,父母會說出口的是:「還好嗎?有沒有受傷?」(關注孩子)
若是以事件為導向的對話,父母說出口的關心便會成為:「你看你,早就叫你要慢慢走,你不聽,現在跌倒了吧,活該!」(關注事件)
兩種對話,差別在於關注的事物不同,說出來的話語方向與感受也就大不相同。
生活中,處處可見以「事件」為導向的親子對話,但話語是活的,只要將「關心事件的話語」停頓三秒,轉個彎「換句話說」,以「關心孩子」為對話目標,親子間的情感也就能一點一滴建立起溝通的橋梁。
以「事件」為導向的親子對話
每日早晨,從喚孩子起床、吃早點,然後送孩子準時上學這段時間,是我最忙碌的時刻。
一日,我叫喚孩子起床,但幾分鐘過去還不見老大三三走出房門。為了讓所有事物都能流暢起來,我請先生再喚一次。
先生去叫喚前,我不知道三三其實已經起床。當然,先生也不知道,因此他扯著嗓門吼叫了一次,三三登時覺得自己被誤解了,情緒瞬間湧上來,立刻以情緒回擊:「我已經起床了啊,你還叫!」
通常孩子這樣回應,父母會立刻罵回去,而且會針對孩子的「態度」,在「事件」上回擊:「你這什麼態度!叫你起床有錯嗎?你既然起床了為什麼沒出來?我們當然覺得你還在睡,誰叫你不出來吃早餐!」
這便是聚焦在「事件」上的對話,戰爭可想而知是免不了。
雖然先生遭到孩子責罵,氣得也想立刻罵回去,不過還好最後忍住了,沒有以情緒回擊,也沒有以「事件」責罵,就沒有釀成家庭傷害。
戰火雖然止住了,但父女兩人的怒火仍高張,彼此都在情緒上,誰都沒辦法開口跟彼此說話。
以「關懷孩子」為對話目標
我見狀,立刻介入戰火,希望能貼近三三,藉此宣洩她憤怒的感受。
我開口詢問三三:「怎麼了,怎麼這麼生氣?」(核對感受)
三三氣急敗壞的向我解釋,她覺得自己被爸爸誤解了,她明明已經很努力的起床了,爸爸不但不知道,還大聲叫她起床,根本就是來罵她的,害她嚇了一跳。而原本放在床上的東西又莫名掉在地上,種種情緒加起來,讓她非常生氣。(傾聽)
聽完三三的解釋,我做進一步核對:「所以你的意思是,你之所以生氣,是因為爸爸叫你起床太大聲,讓你感覺自己挨罵了,而且你明明已經起床,爸爸還誤會你沒起床,所以你才這麼生氣,是嗎?」(複誦+核對感受)
三三:「對!爸爸誤會我了,又叫得很大聲,所以我非常生氣。」(傾聽)
第一次的核對,我依例使用了傾聽與複誦的工具,很快的貼近孩子,讓孩子先被傾聽了,內在委屈的感受也就能輕輕得到安撫。
核對之後,孩子的感受雖然被貼近了,但三三並未因此進入自我覺察的層次。因此第二層次的核對,仍舊以好奇的姿態,讓孩子啟動覺察。事件中,我也會有自己的觀點,也會對故事產生困惑。為了釐清,我將我的問題拋向孩子。
我道:「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我有個困惑,爸爸之所以會去叫你,是因為媽媽叫了你之後,沒看到你走出房門。媽媽很怕你還在睡,所以才趕緊讓爸爸去叫你。如果你已經起床,為什麼不出來刷牙洗臉呢?」(核對事件)
三三臉色尷尬,努力辯解:「我沒有走出來,不代表我沒起床,爸爸大聲叫我是事實,他可以看一下我是不是已經起床,再決定要不要叫我呀!我很討厭爸爸用這樣的方式叫我,而且我的東西又掉了,我就更生氣了。」(傾聽)
三三情緒湧動,我接納孩子的情緒,但我依然困惑,我問:「你的意思是,爸爸把你的東西弄掉了?」(核對事件)
三三愣了一下,發現自己表達有誤,於是修正自己的話語:「東西是自己莫名其妙掉的,跟爸爸沒關係。但是東西掉了我已經很不開心,再加上爸爸又這樣叫我,所以我就更生氣了。」(傾聽)
啟動孩子的覺察力
透過核對,啟動了三三細微的覺察。她明確辨別出自己有兩個情緒在內在匯流,為了讓她的覺察能更深化,我加重語言的力道:「三三呀!你這麼努力起床,媽媽很高興也很感動,謝謝你呀(此處用到「聽核心」的欣賞,增加孩子自我價值)。但是媽媽覺得很對不起爸爸,因為是媽媽請爸爸去叫你們,結果卻害爸爸被罵,連不是爸爸弄掉的東西,也要責怪爸爸,我感覺這對爸爸很不公平呢。」(敘述故事)
三三聽完,小小沉默了。
許久後三三點著頭道:「東西掉了,確實不能怪爸爸,那不是爸爸的錯,等一下我會跟爸爸道歉。但爸爸的叫聲確實嚇到我,他也誤會我了。」(傾聽)
我欣慰的面露笑容:「謝謝你願意修正自己誤會爸爸的部分,我想爸爸也會樂於修正對你的誤會。三三,你知道嗎,媽媽沒看到你們起床的身影,就會很著急,因為媽媽早上還得去工作,必須準時出門。媽媽很希望能跟你和妹妹一起出門,讓我送你們去上學。雖然萬一來不及,媽媽得先出門工作,爸爸也會帶你們去上學,但前幾次的經驗告訴我,你比較喜歡跟我一起出門,是吧?」(核對期待)
三三朝我點著頭。
我誠懇而緩慢的說:「媽媽也好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出門,讓媽媽送你去上學,因為媽媽不要你孤單!」(敘述渴望)
孤單,是我在孩提時經常出現的感受。
我的父母早年離異,母親離家,父親隻身養育四個孩子,生活裡絲毫不輕鬆。永遠的忙碌,只為賺錢拉拔孩子長大,沒有半點時間為孩子停留,更別說去理解孩子了。因此在童年時光中,充斥著孤單與寂寞的感受,沒有人在乎我的想法,甚至沒有人在乎我的存在,彷彿我的存在可有可無,一點都不重要。
因擁有這樣的成長經驗,所以我想像,任何孩子被拋下,再怎麼有心理準備,肯定都會不好受吧。因此我也是如此想像著三三,在上學的早晨,動作不如母親快速,而被母親拋下的心情,肯定也是孤單的吧。
耐心核對帶來的層層影響力
三三面對我碰觸「孤單」的對話,眼眶紅了,姿態也顯得柔軟許多。
她點著頭:「媽媽,今天雖然爸爸的聲音嚇到我了,但我也有錯,我雖然起床了,但其實還在賴床,以後我起床會走出來讓你們知道,因為我想跟你一起出門。」(自我覺察)
我撫摸三三的背,謝謝她的決定,感謝她覺察後的美好。
三三緩了緩情緒後,也旋即跑到爸爸跟前,跟爸爸撒嬌的說了「對不起」,同時也跟爸爸說:「我被你的叫聲嚇到,感覺自己被誤會了,所以才對你生氣,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我。」
我在一旁聽了,也順勢回應先生的情緒:「我也要跟你道歉,是我請你去叫三三,卻讓你因此被責罵,害你受委屈了,對不起。」
先生因三三的道歉,以及我語言上的貼近,瞬間的情緒就化為無形,立刻說:「沒關係啦,我應該的。下次我會走進去看一下三三是不是有起床,如果已經起床,我就不會再用這麼大的聲音叫了。」
我和三三的貼近,使爸爸變得柔軟,層層影響、環環相扣,家庭氣氛又恢復融洽。
按照過往,我還未熟悉以「核對」來貼近孩子時,三三的情緒只要一上來,就很難消解,她會在情緒裡沉溺很久,而我愈想讓她擺脫情緒,我所用的對話,就愈「說教」,她的情緒就愈不可能緩解。最後母女倆得到的就是撕裂的戰爭,誰也不讓誰。
現下,我關心的不再是「事件」,如:既然起床了幹嘛不趕快出房門,沒出房門面對爸爸叫喚,有什麼資格生氣?這是什麼態度?我關心的是「孩子」的感受,如:不想你孤單,想跟你一起出門。
在核對的脈絡裡,貼近孩子的內在,既告知孩子家庭的規範(起床上學的速度跟不上媽媽,媽媽會先離開,由爸爸接手送孩子上學),也啟動孩子的自我覺察(東西掉了的壞情緒,與被爸爸誤會的壞情緒,不能混為一談),更連結了她的渴望(不想被媽媽拋棄,希望媽媽的愛),這便是好的對話路徑。
先生也在核對的系統下受惠,在他情緒升起的當下,孩子主動道歉,我也送出了貼近先生感受的語言,愛便在家庭裡流動,凝聚了彼此。
摘自 李儀婷《薩提爾的親子對話》/天下文化出版
Photo By:pixabay
數位編輯:黃小羽
想談親子溝通,請先問自己:「我可以接受孩子和我的差異嗎?」
「寫家書」一直是我帶領的大一國文課程,在學期間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其中,有一個女孩的故事,至今仍讓我印象深刻……
從開學的第一堂課起,她總是安安靜靜坐在教室右側前排的幾個座位,眼神十分專注,但看起來不甚開心。記得寫家書那天,她端詳著桌上的紙筆,猶豫了一會兒,因為我對全班學生說:「這是個跟父母親溝通的好機會,如果你有想對他們表達的想法或情感,就透過書信和文字,讓他們有機會理解吧!請放心,我不會看,待會兒你們寫完後,就直接摺進信封裡,封口用膠水黏好,下課後,我幫你們寄出去。」
大概是因為要寄出的關係,所以她的內在掙扎了一下。不過,沉澱了一會兒之後,看她也就振筆疾書起來。在輕音樂營造的放鬆、寧靜氛圍中,整個教室沉浸在專注書寫的狀態,聽到時不時傳來的擤鼻涕聲,我知道有學生已經碰觸到內在情感深層的區塊。當天課後,我將一封封家書慎重寄出,並在內心祈禱,孩子們的真誠表達,能引起他們父母親的共鳴。
後來,在期末的另一份作業中,我看到了女孩對於那封家書寄出之後的回饋。從她的敘述裡,我才得知那封信在她和父親之間,掀起了這麼大的漣漪。她說,那天她回到家後,看到被拆封的家書擱在爸爸的書桌上,內心相當不安,就趕緊躲到房間「避風頭」。但躲得了一時,躲不了一世,打開房門,碰到爸爸,還是被他訓斥了一頓。
原來,她幾個月前進大學就讀會計系,是爸媽的主意,熱愛文學的她,因為對系上課程毫無興趣,所以始終悶悶不樂。她曾經向爸媽反映過,但得到的回應不是「文學無用」,就是「你未來會餓死」。後來,由於對話總是不歡而散,她索性就不再說了,於是,彼此的沉默化為冷戰,家也成了失去溫度的地方。
看到這樣的回饋,我內心不免替她擔心,但她倒是正向思考,竟說看到爸爸終於在知道她的心裡話後大發雷霆,而打破了那陣子的僵局,或許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其實,爸媽堅持她得讀會計系,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由於爸爸的兄弟姊妹,及女孩的堂兄姊們,個個都在商管領域有很好的發展,而且都從頂尖的國立大學畢業,因此,在「家學淵源」及「品質保證」的信念下,就堅持女孩也必得走這條路。偏偏她對該領域的相關科系完全無感,且只考上私立大學,在無法完全滿足父母的期待下,為求彼此關係的和諧,最後也只能忽視自己內在的聲音,硬著頭皮選讀會計系,以讓雙親安心。
親子間錯誤的期待
然而,在大學裡過了一段「有體無魂」的日子之後,她終究無法平息「實現個人志向」與「滿足父母期待」的衝突,於是,透過寫家書的課堂活動,她把那陣子的內在心境與現實慘況,毫無保留的向父母傾洩。事件後續的發展,我無法確知她的雙親從那封書信中,是否已稍稍理解她的處境,並願意接納她與他們期待之間的差異。但從女孩偶爾在臉書吐露與父母之間關係的緊張、糾結看來,父母若看不見孩子與自己期待的落差,也不願聆聽孩子內在真實的想法,只是一味依著自己的堅持,拖著孩子往前走,所謂的親子溝通真的是條漫漫長路。
最近在接到關於親子溝通對話的演講邀約時,我總會不經意的想起這個多年前的故事。「溝通」在辭典中的釋義是「使彼此融會或通連」,意即它是種雙向交流,而非單方的輸出。在親子關係中,如果要達成雙向交流,父母就得有心理準備,不能只要孩子聽你的,你也得適時聽聽他怎麼說。而我發現在溝通之前,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關竅,就是能對自己與孩子之間的差異保持越大的開放性,所謂的「溝通」就越有機會達成。
以前述故事為例,若女孩的雙親能早些明瞭孩子與他們期待中的樣子不同,並在她嘗試表達時,先放下固著的堅持與成見,聆聽她的想法、同理她的處境,或許,彼此的關係就不致落入長期的對立與衝突,女孩也可避免在人生抉擇的死胡同裡不斷撞牆。
由此可知,溝通是為了理解,不是為了讓對方聽我的。如果溝通的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對方順服自己,不論你說話多麼有技巧,外在表現得多麼有耐心,對方終究會發現:「你並不想了解我。」最後,他就會開始對你產生防衛與抗拒,你們之間的關係就會逐漸走向疏離。
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曾說:「人們因『相似』而連結,因『差異』而成長。」
回到家庭的關係裡,「接受彼此的差異」也是為人父母必須修習的一門重要功課。我們都希望孩子依著我們鋪好的軌道前進,因為這樣最省心,也最安全。但在現實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充滿差異,才是更為普遍的實況。如果孩子想的、做的,都與我們的期待有落差,請先別動怒,因為這很正常。你可以回頭看看自己與父母的觀念想法、處事方式等,又何嘗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呢?恐怕南轅北轍還所在多有。
所以,不要畏懼自己與孩子之間存在差異,因為這正是考驗彼此關係能否進階的徵兆。若在差異中,還能彼此聆聽、表達與理解,並找到跳脫「二元對立」的解套方式,親子的溝通與關係將會開展出令你意想不到的風景。
作者簡介│吳孟昌
六年級生,現為大學教師。在學習親子對話、與人溝通的過程中,深覺安頓自我的內在,比鑽研外在的形式、技巧更為重要。深信唯有關顧好自己的心,才能與他人及世界產生美好的連結。
Photo by:Siora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數位編輯:黃小羽
我生命中的挑戰
2016年5月我從國防部退伍了,結束了將近三十一年的軍旅生涯,雖然如願提前退伍了,但是心裡對於這份付出我青壯歲月、助我脫貧的工作,仍不免有著不捨之情。
許多人很好奇我退伍的原因?其實,我退伍的唯一原因和我貧困、高風險的成長背景有關。
我的父親是滇緬部隊的士兵,民國四十三年,他隨著第一批滇緬部隊歷經千辛萬苦的從中國大陸的雲南、緬甸、泰國回到台灣,他到台灣之後,被部隊送到陸軍官校就讀,民國四十五年他從少尉排長幹起,四十七年擔任中尉副連長時,在八二三砲戰的某次運補任務中負傷了,他雖因此獲得二枚獎章,但因為傷勢嚴重,導致他無法繼續留在部隊服務,在那個貧窮的年代,少了部隊的保障,生活更加的辛苦,他幾乎一無所有。
民國五十年,當他和我的母親結婚,並且陸續有了我和弟弟之後,原本辛苦的生活更加增添壓力和艱難。
貧窮帶給人的不只是身體飢餓和困乏,心理層面的問題往往也會帶給當事人和他身邊的人更大的壓力和困擾。
我的父親因為身體的創傷所帶來的長期不適,以及生活的不如意,漸漸有了酗酒的問題,精神方面也發生了狀況,連帶的產生家暴的問題,在我小時候,他打我的母親打得很凶,偏偏媽媽又是一個個性強硬的人,互不相讓、你來我往的結果很悲慘,我四歲多的時候,媽媽第一次離家出走,而且是當著我的面離家出走,我至今都無法忘記媽媽搭上高雄客運離家的畫面。
因為媽媽不在,爸爸無力照顧我和弟弟,所以我們兄弟倆被送到屏東里港的信望愛孤兒院,在信望愛住了一年半左右,我的舅舅把媽媽送回來,我和弟弟才被接回家,我六歲那一年,我們全家搬至美濃黃蝶翠谷的山上,我爸爸開墾了一個小農場,本以為從此可以過一個幸福的生活,但是我爸爸酗酒的問題及精神疾病所衍生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有一天,他和我媽媽又發生嚴重衝突,竟然用開山刀砍傷了我的媽媽,媽媽在鄰居的幫助下逃離了家,這一別又是七年多的時間,這當中,我和弟弟又被送到寄養家庭,並且住了一年多的時間,我的養父養母就是美濃基督教浸信會的蘇印川牧師、師母。
我的弟弟在美濃浸信會住了近半年,我則住了一年半的時間,我的養父養母非常具有耶穌基督的愛,他們有五個孩子,靠著微薄的薪水養我們七個孩子,但是他們把我和弟弟視如己出,照顧我們、幫助我們、教導我們。
回到又窮又受虐的原生家庭
我在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的時候回到了原生家庭,當時我的爸爸帶著我和弟弟,這是一個典型的單親家庭,因為家裡很窮,所以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天天做家事,也會配合廟會慶典活動賣酸梅湯、冬瓜茶、愛玉、刨冰,幫爸爸揉麵、擀麵、賣水煎包,還要負責到水井打水,什麼樣的粗活,我都做過。
我還記得水井的直徑大約一公尺,深大約有十來公尺,井的圍牆高度大概只有一公尺高,那時候打水的水桶是鐵桶,鐵桶加上水,重量頗重,我每次打水都是膽戰心驚,深怕力量不足,一個倒栽跟頭,就永遠上不來了。
我爸爸不具備烹飪的能力,所以他的水煎包生意難為,家裡又有兩個孩子要養,他迫不得已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先生,經國先生於是請退輔會協助安排我父親到美濃鎮公所服務。當時的鎮公所只有清潔隊還有職缺,於是我的父親就當上了清潔隊員,我小時候不懂事,認為他的工作很不光彩,加上他酗酒和精神的狀況,常常引起同學們的恥笑,所以我小時候很自卑,直到長大之後,才體會到工作沒有貴賤之分,即使清潔隊員也是份有意義的工作,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
回想過往的歲月,其實生活上的辛苦對我來講,都是可以忍耐和承受,最讓我感到痛苦的事情,是我爸爸酗酒和精神病發作時,往往會伴隨著暴力,我爸爸打起我們兄弟像發了瘋一樣,很恐怖,甚至有一次因為我的弟弟犯了錯,他抓起弟弟就想往井裡丟,我跪著求他,外加鄰居的幫助,才制止憾事的發生。
國中一年級,我的母親因為全國戶口普查的原因,終於回家了。那一天,美濃派出所的警員打電話到學校告訴老師,羅紹和的媽媽回來了,想看看孩子,於是我在老師的陪同下來到派出所,七年多不見,眼前的媽媽似乎熟悉,卻又陌生,我媽叫了一聲我的名字,我的淚水就忍不住流個不停。
媽媽回來了,但是我卻墮落了,因為對媽媽有太多的不諒解,所以我不再認真讀書,我開始變壞,偷錢(偷教會的錢)、打架、欺騙、頂嘴,我非常感謝這段時間,我的班導師黃壽華老師、我的養父養母對我沒有放棄,讓我不至於墮落更深。
因為國二、三的功課成績下滑,我高中聯考成績無法進入第一志願,我雖然也考上了中正預校,但是我的媽媽心裡對我有所虧欠,因此不希望我念軍校,於是我進入省立岡山高中,高中三年的生活過得很拮据,很少吃過早餐,至於周末日,幾乎常常餓著肚子,雖然物資環境很苦,但是我的心更苦,因為爸爸的狀況越來越嚴重,我的心中有許多的不解,也有許多的怨和恨,失去人生的方向,所以我高中三年渾渾噩噩的度過,如果不是遇到我的班導師傅錫正老師(國文老師)的開導和幫助,我可能連高中文憑都拿不到。
因為功課不好,我的大學聯考成績勉強能進某所私立學校,我爸說,他負擔不起,還好我考上了政戰學校新聞系,新聞系是我很想念的科系,所以我就這樣成了軍人。
盡心竭力、克盡職責的軍旅生涯
初到政戰學校,因為不習慣學長學弟制度,加上小時候因為感冒沒有錢看醫生,所以我的鼻炎和過敏狀況嚴重,加上北投的冬天格外的冷,我常常一早起床就流鼻血,那時候過得苦不堪言,很想退學,但是不敢退,因為要賠錢,家裡賠不起,只能告訴自己忍耐。
軍校四年,我的求學態度是消極的,對自己未來的人生充滿了茫然,即使畢業分發到了部隊,我依然過得很不快樂,直到有一天,我的營長關切我的心緒狀況,我才知道,我把緣自家庭中的不快樂、冷漠、封閉等負面情緒帶給周遭的人,那時我驚覺到自己的內心必須被改變,別人沒有得罪我、傷害我,我不應該把痛苦不愉快帶給別人。
我知道自己的家世背景不好,所以我在部隊服務時,很盡心竭力、克盡職責,軍旅生涯中也因此得到長官的賞識與拔擢,並且當選過莒光楷模、國軍楷模、國軍模範團體主官等殊榮。
二○一一年三月一日我接任軍事發言人,同年六月二十六日晉升少將。晉升將軍那一天,我告訴自己,一生中的恩人貴人太多,我無法一一回報,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早可以退伍,將我的餘生奉獻給社會上的弱勢家庭,幫助他(她)們也能度過困境。
人生的苦難、患難很多,一般人對於這些挑戰,都會認為是自己倒楣、命不好、運不佳,但生命中的苦難、患難往往也是一種祝福。
我回顧自己的人生,在不同的階段也充滿了許多的困難,而這些生命中的挑戰,磨練了我的心志,不但讓我有堅韌的意志力,也更能夠用同理心去關懷和幫助同處逆境中的人。
摘自 羅紹和《有溫度的人——羅紹和的生命成長與慈善之路》麥田出版
作者|羅紹和
國防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畢業,曾經是一名職業軍人,在軍中服務三十年餘,歷練過排長、連輔導長、營輔導長、漢聲廣播電台台長、國防部發言人室主任、新聞處處長、軍事發言人等職務。
現服務於安得烈慈善協會(食物銀行),從事台灣弱勢家庭15歲以下兒少及65歲以上的長者的關懷援助工作。
圖片提供:麥田出版
數位編輯:黃晨宇
台灣少子化浪潮加劇下,各產業大缺工潮也從去年開始湧現,並帶動大學畢業生起薪成長。
104人力銀行資深副總經理暨人資長鍾文雄指出,四年前,大學畢業生起薪還停留在2.8萬元到3萬元之間,但如今大學畢業生起薪已經來到3.1萬元到3.2萬元之間,今年預計薪資展望還會更好,主因是台灣各產業缺工嚴重,人才愈來愈搶手。
104人力銀行教育長王榮春進一步指出,企業釋出百萬工作機會,目前每一位大學畢業生手上至少有2.5份工作機會,過去「人求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事求人」時代已經到來,他建議,大學準新鮮人在選擇就讀哪所學校及科系時,可以盡量以自己興趣為出發點,未來才有學習動力,而不必像過去一樣,遷就起薪較高但自己卻不感興趣的科系。
今年,《遠見》持續與104人力銀行獨家合作,過去兩年針對十年來就業資料進行大數據分析;2023年為反映資料的有效性,僅分析最近五年內的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實際月薪數字,同時參考教育部畢業科系的分類方法,主要分析「工程」「商管」「社會人文」三大學群,持續觀察三大就業熱門學科領域的起薪變化。
起薪同步成長:工程學群領先,商管學群、社會人文學群緊追
首先,在「工程學群」方面,包含電機、電子、機械、環工、化工、材料及土木等科系,都是當前許多企業徵才的熱門科系,因此,相較其他學群,這些科系畢業生的起薪不僅在這幾年一直居領先地位,薪資成長幅度也是最高。
以今年工程學群的畢業起薪,領先學校為陽明交通大學及臺灣大學,都以4.3萬元起薪並列冠軍,中央大學為4.2萬元,緊追在後,比起去年第四名,名次與起薪都有提升。相較於去年即便第一名的工程學群起薪,只有4萬元,可見企業需才孔急。企業攬才,除了積極深入大學,甚至往下至高中職培養未來人才外,在起薪上,也開始進一步提高待遇,以吸引優秀人才進來(見表1)。
圖/三大產業雇主認定最佳畢業生TOP10
圖/2023工程學群起薪排行
起薪排名第二的學群為商管學群,台大管院持續奪得第一,政大與去年相同為第二名,成大則排名第三。薪資表現上,與工程學群相同,商管學群今年的起薪也成長;從去年排名最高4萬元,今年提升至4.2萬元,政大為4.12萬元,緊追在後的成大也有4萬元起薪,這些領先的學校,在起薪上都有微幅進步(見表2)。
圖/2023工程學群起薪排行
就連學群起薪排名第三的社會人文學群,去年排名台大奪得第一,起薪為3.5萬元,今年也成長到3.6萬元;中央大學今年拿下第二名,起薪為3.5萬元,相較於去年的第二名,也加薪了500元;排名第三為政大及陽明交大,起薪為3.5萬元,也較去年的第三名,起薪加了700元(見表3)。
圖/2023社會人文學群起薪排行
從上述三大學群明顯發現,今年各大學群的領先學校,畢業生起薪都有顯著成長;尤其,在全球少子化浪潮下,台灣人才一直受到許多國家歡迎,紛紛跨國來搶台灣人才,也間接促成國內企業的調薪。
鍾文雄指出,雖然大學畢業生起薪已開始逐年攀升,但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起薪仍不高,也就更吸引國際企業來台搶才,加上台灣人才素質非常好,「無論是私德、公德、品德都很不錯,日本早就很喜灣台灣人才,」尤其是科技業,跨國企業從亞馬遜、Google、Line都在搶台灣人才,本土企業要留才,在起薪待遇上就必須再加碼跟進。
企業強調人才要跨領域,綜合型大學無論國私立都愈來愈吃香
此外,今年在排名變化上,雖然台成清交始終占有一席之地,但國立大學方面,中央大學今年都擠進三大學群前五名,私立大學中,中原大學也表現亮眼,雖未名列前五名,但在三大學群都超越過去表現良好的老牌私立學校;尤其去年新生報到率,相較於其他私校缺額嚴重,中原卻是百分之百報到率。
鍾文雄的解讀是,中原大學這幾年辦學用心外,行銷上也做得非常好,加上綜合型大學在這幾年愈來愈吃香,以今年表現亮眼的中央及中原來說,都屬於綜合型大學,從工程到文法商都囊括。在今日企業愈來愈強調跨領域人才,綜合型大學的優勢,學群多元化,學生選修多,進而也帶動人才的素質。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104人力銀行所調查的近十年全產業薪資來看,除了產業別的薪資差距外,在地緣關係上,北中南地區的薪資差距雖然依舊存在,但也在縮小中,從過去北部對南部為1.4倍,如今差距僅1.1到1.2倍而已,不過,雖然差距縮小中,但並未阻礙南才北漂;換言之,南才依舊北漂,理由是,雖然在北部拿4萬元月薪,扣掉房租後,無法存錢,而在南部拿3萬元月薪,因為住在家裡,不僅不必付房租,南部生活費相對便宜,較能存錢,但鍾文雄表示,大部分工作者還是會追求數字上的成就感,即使存不了錢,但也比較有面子。
換言之,以今年的調查來看,工程學群依舊吃香,而名校加上當紅產業,加上北區,依舊是比較好的薪資待遇。
三大學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去年第四季開始,由於疫情減緩,服務業人力需求超越電子資訊半導體產業,成為第一。
但從薪資表現上,住宿餐飲業的薪資待遇還是不高,即使上市櫃的飯店及餐飲業,薪資排名也是敬陪末座;尤其受到疫情影響,服務業是與人接觸的行業,更容易波動,導致現在各大學在招生上,餐飲相關科系及學校也在慢慢萎縮中,剩下國立高雄餐旅等學校。
雖然服務業大缺工,但招生不樂觀,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還是有很多人都因為喜歡與人接觸,願意投入薪資待遇較低的服務業,也因此,鍾文雄給學生的選校選系建議是,「不一定每個人都要追求高薪,還是要看每個人對自己生活與成就感的定義。」
盤點四個方向:從探尋熱情出發,做好人生第一次生涯決定
事實上,這也呼應了104教育長王榮春,從職涯選擇上,對學生選校選系的建議。
王榮春表示,對現在學生而言,未來畢業找工作已經不是大問題。當每個畢業生都擁有至少2.5份工作機會時,現在的學生要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科系及大學就讀?他提供四個參考方向。
一、了解自己的才能與熱情:
首先,善用學測成績考得較好的科目,避開成績不好的考科去填選科系,尤其,各大學校簡章在科系進入門檻上都有詳列相關要求,可作為參考。
其次,不妨翻閱過去高中生涯規劃所填的學習單及測驗結果,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在哪一塊較突出;或是詢問身邊親朋好友,「未來五到十年,你認為我適合什麼工作?你看到我有哪些特質?」透過第三者觀點,了解自己的熱情所在。
二、檢視自己過去唸高中時的成長經歷,準備備審資料以供面試:
將過去三年的成長經歷進行盤點,將相關經歷挑選出來;例如,做過哪些自主學習、參加過哪些社團、活動、營隊及比賽,這些都能加分;若沒有也可以另類思考;例如,想就讀財會科系,高中卻沒有加入相關社團怎麼辦?但若參加的是熱舞社,卻曾在社團裡負責財務事宜,也能加分。如果這些經驗也沒有,那就從喜歡看的書籍及影片出發,寫出心得。
三、從了解環境變化及產業發展趨勢來選填志願:
首先,台灣已邁入高齡化,未來高齡商機,包括心理輔導、諮商、護理等,都需要專業人才。
其次是產業資訊化,相關科系從資訊、資工、數學、AI學程等起薪也較高,即使大學唸的是文法商科系,也可以透過輔系、雙修等來學習資訊相關科系,為未來職涯加分。
第三,服務業愈來愈客製化,關於服務學習、服務設計、創意創業等學程也將是趨勢,對於有意加入服務業的學生,不妨在校多選修這類課程。
第四是產業綠色化,環保觀念日盛,綠色永續人才需求大起,新的職務如永續管理師等也因運而生,建議進入大學可進修與ESG相關課程。
四、選填志願前要多了解各校系現況:
除了各校官網外,學校體質也要了解(註冊率、轉系、雙修、學程、書院、交換、實習、獎學金、雙聯、直升研究所,及善用校友資源);或是善用其他資源,例如,ColleGo!(大學選才與高中育才輔助系統)、104升學就業地圖談科系出路及校友分享等,都是最佳的參考來源。
學測後,學生在迎來人生第一次生涯決定之際,除了做好功課,參考多元資料外,王榮春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想學的科系,比較有熱情,未來發展機會也更大。」
本文轉載自 遠見雜誌:原標題〈《遠見》╳104「2023大學學群起薪排名」:中央崛起、台大仍領先〉
封面照:池孟諭攝
從校園生活到戶外旅行,給孩子最周全的保護,是每個父母的心願。當空氣品質亮紅燈,加上各種傳染疾病、流感病毒在生活周遭持續潛伏,孩子可能在上學、玩樂的過程,就暴露在充斥著空氣傳播病毒及過敏原的環境中,想要卸下口罩、大口放心呼吸,彷彿成了奢侈。許多家長不願意看到孩子們受苦,過敏來襲時選擇尋求藥物或是打針的方式,希望能快速的解決孩子的問題,但是吃藥打針都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協助孩子打造健康、低敏的環境,才能真正與過敏和平共處。ible從2015年開始致力於以科技守護呼吸健康,由台灣和德國工程師共同開發「呼吸路徑生態離子技術」,透過釋放大量負離子於口鼻周圍,形成一道隱形防護,避免過敏原的靠近,透過減少吸入有害物質,打造乾淨的呼吸空間。
榮獲國家生醫最高獎項SNQ防疫產品類銀獎的「Airvida C1」,是ible專為兒童設計開發,不僅具有高度機能性,更重視品質效率與安全,考量到爸媽最擔心電器產品隨身配戴的安全性,產品皆通過歐盟CE規範的電磁波與電流檢測,同時嚴選FDA認證親膚的矽膠外殼,確保孩子的配戴安全與不致敏。在日本,ible將Airvida C1導入幼兒園體驗,於疫情期間,得到老師非常高的評價,針對孩子普遍不愛戴口罩及感冒交叉傳染的問題,Airvida C1提供了額外的保護,而童趣可愛的外型也能增加孩子配戴的意願,在戶外和離開家時,都能持續的使用。
ible全新推出Airvida C1 - LINE FRIENDS 熊大款,超人氣明星熊大化身成守護大小朋友呼吸道健康的萌隊友,不只孩子喜歡,連大人也無法抗拒!全球第一個可以戴著走的LINE FRIENDS熊大特別版負離子空氣清淨機,外型顛覆以往,結合療癒造型與經典咖啡色系,讓高冷科技感的穿戴式空氣清淨機更添童趣,魅力擄獲大小朋友的心!ible專利負離子聚焦淨化技術,每0.6秒可聚集200萬負離子於使用者口鼻處,形成一道強力的防護屏障於口鼻周圍,迅速捕捉和去除空氣中的有害物質,經過國際級實驗室認證,Airvida C1 熊大款可去除高達99.9%的花粉/過敏原、病毒、PM2.5等,減少使用者吸入有害物質的機會。
3/24起兒童款與大人款全面開賣,4月15日前100名購買Airvida C1 - LINE FRIENDS 熊大款,登錄發票即送LINE POINTS 50點,再抽兒童即可拍等3大好禮。
詳細內容請參考活動網站:http://bit.ly/3ngBIWG
跟熊大一起呼吸純淨空氣:https://bit.ly/3ivfhex
別把孩子做得好的事視為理所當然
孩子的每一份努力,都希望被你「看見」
前陣子,我去一所偏鄉的學校演講。講座結束後,有個認真聽講的媽媽舉手發問。這位媽媽滔滔不絕說著兒子讓她擔心的地方,例如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英文單字背好久都背不起來、念書不專心、愛打電動、約定晚上十點交手機,總是拖拖拉拉不肯交等等。
因為媽媽看起來很焦慮,我也洗耳恭聽。媽媽講了好多事情,但聽起來似乎都是小事,沒有更嚴重的狀況,如打架、欺負同學、出言不遜、傷害自己或他人等;而且這些不愛念書、愛打電動、拖拖拉拉的狀況,其實也很常見。
聽了五分鐘後,我忍不住打斷媽媽。我問她:「那孩子有什麼做得好的地方嗎?」
媽媽愣了一下:「我好像想不太到耶……」
停了幾秒後,媽媽又忍不住開始講上次要孩子背幾個單字,孩子背了半天,背不起來,且好像要孩子的命似的,害我也擔心起這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
但校長忍不住了,他打斷媽媽的話:「你知道你的兒子寫的文章刊在報紙上嗎?」
這位媽媽搖頭,校長把報紙遞給媽媽。
大人可以做的,是當一個偵探,找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其實,不是所有的孩子寫的文章都有機會刊在報紙上。孩子的文章能刊在報紙上,代表這是他用心的作品,而且寫得還不錯,才有上報的機會。
但我們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的問題行為,於是我們不斷地嘮叨,希望孩子可以改變,例如催促孩子︰「不要再打電動、趕快去念書。」事實上,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也有好的行為,我們很容易將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當我們認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例如︰念書是學生的本分,本來就應該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那麼我們注意到的,就都會是孩子的缺點。
當孩子察覺︰我做得好的事情,你都沒看見,你卻不停地責備我做不好的地方。有些孩子會更努力做好,但有些孩子可能因此產生「習得無助感」(註),開始自暴自棄,選擇擺爛。
當孩子擺爛,父母可能更焦慮,對孩子有更多嘮叨,孩子就對父母更加反彈,而導致惡性循環,親子衝突愈發嚴重。
其實,孩子的努力都希望被看見。如果這位媽媽看見孩子的文章被刊登在報紙上,能真心地肯定孩子。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肯定,孩子可能就更喜歡,也更願意寫文章,這就是改變的開始。他可能學業成績依然不好,但國文這一科,他的學習動機可能因此能增強一點點,甚至願意投稿下一篇文章呢。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當一個偵探,不是找碴;而是找到孩子每一個小小的好,然後努力「放大」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改變。
你可能會說,我的孩子寫的文章並沒有刊在報紙上啊,但我相信一定有他做得好的小事,等待你用偵探般的雙眼去發現及看見。
註︰一直努力卻不斷失敗,而產生「習得無助感」,最終認為自己就是魯蛇、失敗者,選擇放棄或消極以對。
你的孩子真的「沒有」任何做得好的地方嗎?
這是另一個孩子的故事了。
在學校,當孩子表現不佳或出現偏差行為,使得導師常需要聯絡家長時,家長可能開始抗拒或害怕接到導師的電話,而開始不接電話或已讀不回。
之前有個爸爸就是這樣。自從有一次在電話中對導師發飆,覺得導師都只針對他的孩子之後,就再也不肯接電話了。
導師向我求助。我告訴導師︰「爸爸的憤怒和武裝,可能是自尊心受傷了,才會指責導師針對他的孩子。我想,在親師溝通時,是否能『報憂也報喜』?也就是除了告訴爸爸孩子不好的行為,也能說一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嗎?」
但導師卻說︰「他上課會打瞌睡、作業遲交、成績退步、做事情拖拖拉拉,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而且,光是我上個月跟爸爸說他作弊和欺負同學這兩件事情,爸爸就已經暴跳如雷了!所以啊,其他這些他沒做好的事情,我都還沒來得及跟爸爸說……」
我對導師說︰「我想,老師你說他上課會打瞌睡、作業遲交、成績退步、做事情拖拖拉拉,那麼就代表這些事情『以外的其他事情』,孩子其實都做得還不錯,對嗎?例如面對導師管教,孩子的態度是好的;作業和交辦事項雖然會拖欠,但仍然會完成,也代表孩子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和同學的相處狀況也還不錯等。我可以這樣說嗎?」
導師卻說:「可是這些都是很基本,學生本來就應該要做好的!」
沒錯,這些都是身為學生應該要做好的本分和責任,但如果我們都覺得孩子「本來就應該」要做好所有事情,那孩子為什麼需要改進缺點呢?
當孩子發現他不管怎麼努力做該做的事情,卻怎麼也得不到「正向關注」時,孩子可能做出更多引發「負向關注」的問題行為。父母就會更加覺得他就是個不可能變好的壞孩子,而導致惡性循環,甚至愈演愈烈。
當我們開始練習,不把孩子任何小小的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有好多好多做得好的地方了!
在演講時,我常會請家長寫下「孩子的五個優點」,計時三分鐘,請你也試著寫寫、想想看︰
孩子的第一個優點:__________________ 。
孩子的第二個優點:__________________ 。
孩子的第三個優點:__________________ 。
孩子的第四個優點:__________________ 。
孩子的第五個優點:__________________ 。
不過,你會不會寫到第三個優點的時候,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更多的都是缺點呢?我是雙寶媽,我想自首「我也是如此」!因此,看見孩子的優點,而非只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是個很重要的練習啊。
也請將你寫的五個優點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的努力,爸媽都有看見!」
透過肯定孩子,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在肯定孩子的同時,也可以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媽媽好以你為榮!」「爸爸看到你很努力準備考試,爸爸覺得很感動。」這樣說,不僅增強孩子好的行為,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我們能做的就是當一個偵探,不是找碴。幫助孩子,看見他每一個小小的好,「放大」每一個好,自然就不用再跟孩子「你追我逃」了!
孩子不可能馬上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但或許他願意做更多這些小小的好的事情。如此一來,改變就開始了!
摘自 蔡宜芳《先陪伴,再教養》/ 寶瓶文化
Photo by Kaboompics .com
數位編輯:吳佩珊
有個豐原高中的孩子,一個月前在家裡結束生命,在這之前,他在書店買了一堆喪事用的白包,灑在教室裡,再從四樓灑到三樓。
從去年10月開始,這個孩子就被主任盯上了。先是因為同學抽電子煙,他跟同學走在一起,同學又說,電子煙是他給的,因此成為抽煙事件主謀,記小過一次。導師還打電話給家長,說他會被罰鍰。接著,在幫同學拿外套的時候,主任又對他搜身,發現外套裡有電子煙,再記小過一次。
從此之後,他經常被主任搜身,而且警告不斷。遲到,記警告;校外人士進校門,算他的,記警告。同學掉錢,主任教官也認為就是他,即使他一再辯駁不是,一樣被校安恐嚇,要送少年法庭,說「我會問到你承認」。他因為這樣崩潰,臉部抽慉,主任教官懷疑他吸毒,強迫他去驗尿,最後結果是陰性。然後,他走了,學校告訴學生,他是意外離開。
雖然我還是願意相信,大多數的學校老師,都是站在幫助孩子成長的角度去輔導,然而,我實在很難想像,現在的高中,竟然還存在這樣的管教方式。搜身,除非有極為重大且確定的理由,否則會有違法搜索罪;至於恐嚇罪、誣告罪、強制罪,都有可能是這群大人在「管教」小孩所犯下的罪刑,這些人卻說,這是管教小孩的方法?以暴力對待少年,但我們期待少年快樂成長,也可以保護其他孩子,讓他們成為大人社會的棟梁?最可惡的是,他們卻會說,這樣也不行、那樣也犯法,你要我們怎麼管小孩?
這個孩子,是被學校的某些師長逼死的,而就算他沒死,往後他也得付出一輩子的代價,把自己的內在小孩關起來,不讓他出現,因為這個幽靈,一旦出現,會一直纏繞他一輩子,讓他生不如死。而這些逼迫他的大人們,卻早就忘記這個人、這些事,退休時還可以拿幾個木鐸獎,沾沾自喜的說,我曾經作育英才、誨人無數、桃李滿天下。
是英才早逝、毀人無數、仇人滿天下吧?一個孩子走了,這些人都是共犯,包括袖手旁觀者,都是。黑暗榮耀只是部爽片,大部分的青少年,在面臨霸凌時,還來不及長大,他的內在就已經乾枯了,怎麼還有能力復仇?
如果你是老師,請不要把你的情緒與偏見,放在任何一個孩子身上。他們或許不完美,但是我們在社會上跌跌撞撞這麼久,我們的傷痕也沒少過,請不要濫用自己的權威,用惡毒的言語貶低青少年、用污衊的方式攻擊未成年,我們是成年人,請平等的尊重與看待別人,特別是,請不要標籤化一個孩子,對他而言,他得要花一輩子的時間療傷。
如果你是家長,第一時間,請相信你的孩子,他只有你,你不相信他,他會覺得,說謊或許還比較有用,至少他的同學躲過了,但是他怎麼說實話也沒用。如果學校太過分,該提告就要告,刑事、民事,一個都不要跑。他讓你的孩子每天作惡夢,你就讓他的生活也充滿上法院的惡夢。
如果你是學生,請勇於求助。這些人只不過年紀比你大一些,但是他們的腦袋不一定比你清楚。如果覺得自己生為而人,卻被當作垃圾在看,該反擊就反擊,有律師可以幫忙你。有些大人只是自以為是,別把他們的話當作聖旨。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你有權利讓自己的善良也有鋒芒。
最後,如果有人曾經這樣批評過這個少年:「講難聽一點,建宇就是垃圾一個,在我們那個時代連痞子都不如,是個垃圾。」,請出來道歉,你才垃圾,你全家都垃圾,而且在哪個時代都是。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呂秋遠律師臉書
Photo:shutterstock/達志
數位編輯:黃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