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4

Vol.47

教孩子學感恩

banner
banner
1

不懂感恩的小孩,長大也學不會做人!資深教師:感恩的心就像肌肉一樣,要練才會有,3招讓小孩學會感恩 封面故事

心理學研究已證實,懂得感恩的人,幸福感會比較高、也比較樂觀,碰到壓力或逆境時,復原力還會比較好。但是,感恩的心並不是天生的,主要得靠後天養成,如果希望小孩學會感恩,父母得花點心思妥善引導。

在網路被暱稱為「KK老師」的新竹市東門國小老師柯曉慧,在國小任教已經31年,她觀察,現在的小孩,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愈來愈不懂什麼是感恩,常常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覺得「旁人幫我做任何事,都是應該的」。 

在學校最常見的現象,是小孩忘記帶作業或學用品時,就怪罪到父母,認為是「他們沒幫我把東西放進書包」。也常看到小孩到了校門口後,父母幫忙開車門、協助揹書包,但小孩總是頭也不回的就走進校門,連「bye bye」都沒跟父母說,更別提說一聲「謝謝」了。 


 

KK老師甚至還碰過,有小孩來抱怨老師沒批改與發還作業,釐清真相之後,才發現根本是小孩自己沒交作業。在校園生活中,小孩沒帶橡皮擦等學用品,就順手拿同學的來用,歸還時也不道謝等情況,比比皆是。 

在家裡面也常要大人服務,卻從不言謝;父母準備好餐點,叫吃飯了,還會面露不耐煩;將一切旁人心意、物質享受,都視為理所當然……這都是不懂感恩的徵兆。 

 

小孩如果不懂感恩,也就不懂珍惜,容易唯我獨尊 

「現在的父母,大多很疼小孩,對小孩有求必應,物質給得很大方;也因為怕麻煩、趕時間,常過度代勞;甚至還有不少爸媽,喜歡辦盛大的生日party、準備小孩許願的聖誕禮物等等,熱衷於給小孩驚喜。」KK老師說,這種種因素累加起來,都讓小孩很難體會到感恩的意義。 

或許有些大人會覺得這也沒關係,但KK老師直言,不懂感恩的小孩,就不懂得珍惜,也容易「唯我獨尊」、跟旁人起衝突。近來有些社會新聞,例如為了要錢殺害阿嬤、手足為遺產翻臉等等,最根本的原因都是缺乏感恩的心,父母還是得有意識的引導小孩學會感恩,小孩才能學得會做人。 

 

感恩主要靠後天養成,父母需有意識的費心引導 

高雄醫學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主任、心理學系副教授吳相儀指出,根據國外一份針對同卵與異卵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感恩受到先後天因素共同影響,先天如基因等因素大約決定了40%,後天的環境與社會化經驗等影響,則占60%。 

吳相儀是台灣第一個到正向心理學發源地、美國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當訪問學者的人,已研究感恩主題多年,她說,如同現代預防醫學常強調要增加肌肉,正向心理學正是在探討如何增加「心理的肌肉」,感恩就像是一種心理的肌肉,愈練會愈好。 

華德福教育之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也不斷強調,必須培養小孩的感恩之心,最好能在七歲之前就開始。 

 

該怎麼陪伴小孩學會感恩呢?吳相儀與KK老師提供了以下三個具體方法: 

 

一、細數感恩,寫下最近值得感恩的事情 

吳相儀說,在國內外的感恩研究中,細數感恩都是很常見的方法,例如每天寫下值得感恩的三件事情,或是每個禮拜寫下值得感恩的五件事情等等;這個方法也已經過實證,能夠培養感恩的心,兩個禮拜就能看到成效,有效提升幸福感,十個禮拜之後還能改善健康。 

在進入大學任教前,吳相儀曾擔任國小教師多年,她本身也有個四歲小孩。她認為,低年級、甚至學齡前的小孩就能開始試著細數感恩,如果小孩還比較難理解感恩的意涵,也可以從最近碰到哪些好事開始。 

有國外研究指出,每天細數感恩,時間久了,可能會有邊際遞減效應。對此,吳相儀建議,當小孩開始明白「顯而易見之恩」後,就能開始思考「思而可見之恩」,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我們原本覺得很理所當然,但其實很值得感恩的事,例如開始有新冠肺炎疫情之後,能外出用餐就值得感恩,因為代表疫情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還有一種感恩是「逆境可見之恩」,就是試著在碰到壞事時,還找出值得感恩之處,有點類似「轉念」,吳相儀說,這種類型的感恩,對小孩來說,很不容易,反倒是大人可以先試著練練看。 

 

二、感恩拜訪,向值得感恩的人表達謝意與心意 

寫一封道謝信給想感恩的人、當面唸出來,或打電話給恩人表示謝意、心意等等,這類行動都屬於感恩拜訪,吳相儀說,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感恩拜訪也被證實能提升正向情緒,人在更感恩之後,也會更仁慈、更幸福。 

有意思的是,這個方法很適合小孩,因為華人文化比較內斂,小孩通常還能很自然的傳達心意,年紀愈大的人,反而愈容易害羞、講不出來。 

吳相儀回想,她以前初任國小老師時,曾教學生要回家跟父母說「我愛你」,學生反問她說:「老師那你有跟爸媽說過嗎?」,後來,她鼓起勇氣打電話回去說,結果接電話的吳爸爸嚇了一大跳,還跟她說謝謝。 

感恩拜訪很適合在節日或特別的日子時進行,例如生日、父親節、母親節、教師節、感恩節等等。KK老師直言,現在的父母很愛過節,但常常只是開派對、吃大餐、買禮物,力求為小孩製造驚喜、留下回憶,小孩不僅無法體會到節日的意涵,還會習慣被取悅、胃口愈來愈大。 

比方說,她曾看到有小孩在聖誕節時收到市價六、七千元的手機,拆開禮物時卻大擺臭臉,只因不是收到最新款的iPhone。 

這樣的過節方式,非但無法培養感恩之心,反而可能讓小孩離學會感恩更遙遠,KK老師建議,父母應該好好思考,這類節日時除了寵愛小孩,還得試著讓小孩明白節日的真正意涵其實都能扣連到感恩。 

 

三、機會教育,把握每個能學感恩的情境 

除了特殊節日之外,生活當中也有很多能學習感恩的情境,很適合父母來做機會教育。KK老師舉例,例如在買東西時,得讓小孩知道支應家中開銷的金錢並非憑空而來,是大人上班賺取的;也可以進一步讓小孩明白大人上班的辛苦,需要付出時間與專業才有薪水。 

又比方說,居家生活空間的乾淨、整齊,其實是需要花時間去打掃、維持的,這其中的過程,不妨讓小孩參與,親身體會。KK老師說,小孩做過家事,才會領會做家事的辛苦,也才有可能對此感恩;從沒做過家事的小孩,則會永遠都「無感」。 

拜訪祖父母時,可以多聊聊天,讓小孩知道「是因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照顧,才有爸爸跟媽媽,也才有我。」進而引導小孩多關懷長輩,多真誠互動,進而感恩,而不是只顧著滑手機。 

KK老師直言,現在的小孩,很少有「匱乏」的經驗,所以不覺得「被給予」是珍貴的,當然不會感恩、不會珍惜,這點確實很難教,只能帶著小孩多看看外在世界,試著明白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是過著匱乏的生活的。 

 

感恩好處多,能增加正向情緒,也能提高復原力抵禦負向情緒 

除了上述的三個方法,吳相儀也很推薦父母陪伴小孩閱讀,透過相關題材的繪本,用更多元的觸角去理解感恩;有適合的情境時,還能運用玩偶角色扮演,演練感恩的行為,例如吳相儀就曾經帶著女兒玩布偶、演戲,互相打招呼、道謝等等,讓小孩更熟悉這類語言要怎麼運用。 

吳相儀分享,古羅馬智者Cicero曾說過:「感恩不只是最重要的美德,它還是其他美德之母。」曾在哥倫比亞大學、賓州大學等名校任教的心理學家史考特(Scott,B.K.)也發現,在心理學研究的人的24個強項中,感恩是最能預測幸福感的一個強項。 

吳相儀強調,感恩能增加正向情緒、讓親子關係的滿意度更優,也能降低負向情緒,她就在研究中發現,懂得感恩的人,碰到挫折時,復原力會比較高。感恩的內涵包括珍視當下、知足惜福、感謝他人、感謝逆境與感謝恩典,面向多元,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能著力,父母若能培養小孩學會感恩,一生受用。 

 

照片提供:新竹市大庄國小曹雅雯老師、楊宜芯同學

2

青少年不懂感恩?其實是他的大腦只裝了「我」。心理師:「與其期待感恩的表現,不如培養感恩的心」 封面故事

在大人眼中,青少年普遍不感恩,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青少年較自我中心;二是,聚光燈效應造成青少年愛裝酷。建議爸媽不妨多用「我訊息」、和孩子對話,讓孩子明白對方的感受,有助於跳脫自我中心。

一位媽媽在家長群組裡抱怨,「孩子生日快到了,帶他到outlet買球鞋當生日禮物,沒想到,他嫌過季的鞋不好看,想買當季很貴的鞋。」這段話引起許多家長回應,感嘆現在的孩子不明白父母的辛苦,為什麼付出這麼多,孩子卻不懂得感恩呢?


 

關於感恩,IEQ心理師團隊臨床心理師李依親指出,最常見的詮釋有兩種:

(一)能夠「同理」別人對我好、對我充滿善意,因此懂得感恩。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具備設身處地、同理心的能力,可以站在對方立場,體會他的想法和感受。在此邏輯之下,感恩和同理心常常被相提並論。

(二)從匱乏到擁有,而產生感恩。「感恩的心,是因為匱乏而產生的對照,」李依親說。

 

其實青少年完全明白爸媽的付出

關於青少年不懂得感恩,李依親認為,其實是一種迷思。以她諮商個案的經驗來看,青少年其實很在意爸媽的感受,知道爸媽對自己很好、付出很多,且爸媽所說的話大都有聽進去,只是他們未必表現出來。

在大人眼中,青少年普遍不感恩,李依親分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青少年較自我中心;二是,聚光燈效應造成青少年愛裝酷。

以孩子發展的階段來說,最自我中心的時期分別為:2、3歲和青少年。2、3歲的孩子常說「我自己來」「我要...」。青少年則是大腦只裝了「我」,把自己放得很大,感受變得誇大、容易生氣暴怒或多愁善感,因此,青春期又被稱為「誇大的時期」。「這個年齡的客觀性較低,自我感受比較強。」李依親說。

另外,青少年以為隨時有聚光燈照著自己,所有人都注視著自己的一舉一動。當別人對他示好、表達善意時,他們會覺得「自己怎麼可以像小朋友一樣開心地說謝謝,一點都不酷。」因此,青少年很容易被誤會不懂得感恩。

 

方法1 用「我訊息」教孩子同理心和感恩

針對孩子缺乏同理心和感恩心的狀況,李依親建議,爸媽可以運用「我訊息」的方法,說出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藉此幫助孩子體察別人的想法和情緒,培養設身處地的同理心。

所謂的「我訊息」,就是說話用「我」開頭,述說聽到或看到什麼,然後講出自己的感受,最後是行為的影響。例如:「我聽到你對我說話大聲,我有點難過,我會以為你是在生我的氣。」讓孩子能夠理解,別人為什麼感到不舒服。

句子開頭用「我」而不是「你」,「你訊息」例如「你為什麼要這樣…」很容易變成指責對方,造成親子爭吵。

爸媽和孩子對話時,時常運用「我訊息」方法,孩子就比較可以知道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有助於他跳脫自我中心、凡事只想到自己。當孩子同理心提升了,日後遇到類似的情境,就能很快地知道對方想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方法2 不要無窮盡的滿足孩子需求,適度就好

從行為科學來看,當一件事反覆發生,我們會把它視為理所當然。換句話說,當爸媽做太多,滿足孩子一切需求,孩子沒有任何匱乏感,把一切視為應該的,自然就不會感恩。

「因為匱乏,然後滿足(需求),孩子通常會有感恩的行為,」李依親說。例如:孩子原本不能玩手機,當爸媽開放只要功課做完、周日早上可玩半天時,孩子多半會大聲地感恩。

李依親指出,「這種型態的感恩,不是因為孩子有同理心、知道別人的善意,而是因為他從窘迫到擁有、從痛苦到快樂,獲得滿足感,所以他感謝你。」她觀察,有些家裡管教非常嚴格的孩子,容易表現出感恩的作為,但其實不見得有很好的同理心。

李依親建議,爸媽給孩子的支持和保護,適度就好,不要給得太多。例如:只要聽到小孩喊無聊,爸媽就急著讓他不無聊,想盡辦法陪玩或是帶他出門。「當孩子從來沒感受到某種匱乏時,很難懂得感恩。」

 

建議爸媽調整期待,感恩不一定要說出來

李依親指出,當孩子懂得感恩,能夠體會、感受到別人的善意,通常他的人際關係會很好。另外,遇到挫折或挑戰時,「心理的免疫力」也會比較高;遇到事情時,比較不會退縮或是以偏概全、落入憂鬱的歸因型態,如「都是我不好」。

很多爸媽會認為,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不只要知道感恩,而且應該表達出感恩之意才對。李依親建議,爸媽適度調整自己的期待,很多時候的感恩,其實放在心中也就夠了,就像我們行善、助人,純粹是因為我們想對那個人好、幫助對方,而不是期待他跟我們說「謝謝」。

在青少年酷酷的外表下,內心大多都明白父母對自己的愛和付出。李依親說:「不一定非要孩子說出來,爸媽細心一些,留意觀察孩子的眼神和表情,只要他有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好,其實也就是懂得感恩了。」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達志

3

現場直擊》芬蘭的「感恩課」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芬蘭人特別重視感恩? 封面故事

影響人生的重要能力有很多,懂得感恩是其中一種無形的競爭力,因為充滿感恩的人具有更強的抗壓性,即使身在困境,也能勇敢向前。芬蘭人認為,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培養良好的人格品德更是重要。

影響人生的重要能力有很多,懂得感恩是其中一種無形的競爭力,因為充滿感恩的人具有更強的抗壓性,即使身在困境,也能勇敢向前。芬蘭人認為,教育不只是傳遞知識,培養良好的人格品德更是重要。


 

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Peter Salovey)曾說,「感恩的能力是一種核心競爭力。」心懷感恩的人很少會嫉妒他人,充滿感恩的人更能夠好好的應對生活的壓力,具有更強的抵抗力。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發現美好的事物。更重要的是,人們更願意幫助那些過去一直感恩他們的人。


在芬蘭的學校,致力操練影響人生的重要能力(Life skills),感恩就是一項主要的課題。埃斯波市(Espoo)距離赫爾辛基大約20分鐘車程,如同首都旁的衛星城市,史代納中小學(Steiner School)是當地有名的學校,很多家長特意將孩子送來這裡。走進校門大廳,放眼望去,牆上掛滿一張張卡片,都是孩子們寫給校長、老師、同學們的感謝話語。這所學校重視學生們的生活教育,這學期開始每個月一個主題,從情感表達教育,到人生的態度與正確的觀念,此時正值歲末年終,12月的主題就是感恩。


一群三年級的孩子們,手上拿著寫給八年級學長姊的感謝卡,準備上課時獻給他們。「親愛的學姊,謝謝妳過去一年那麼關心我,生病時還特別送巧克力給我!」這群孩子開心的一一唸著卡片,或許因為有外人在,這些學長學姊們反倒顯得有些靦腆,默默的接受著祝福。


這個學校有「大哥哥大姐姐」制的傳統,很多芬蘭的學校都有這種制度,他們相信,年紀大的可以照顧年紀小的,能力強的應該關心相對弱勢的。在這裡,每位一年級剛入學的小朋友,交給一位六年級的學長或學姊照顧,他們相差6歲,學長姊們夠成熟,可以照顧小朋友的需求,同時賦予他們更多的責任感,小一新生也因為有了哥哥姊姊的連結,更能適應校園生活。


學校的另外一角,小一的孩子們圍著坐一圈,近來他們有項作業,邀請祖父母為他們寫信,讓他們分享一件感謝的事。現在,老師正唸著其中一位學生外婆的信,「我很開心有機會寫信給我女兒的女兒,在我小的時候,非常期待聖誕節,因為只有這個時候,媽媽才會做新洋裝給我。在我小時候,物資很缺乏,食物也很稀少,不像現在,你們有很多聖誕禮物,我記得有一年,我拿到一顆蘋果,當時好開心!」


「現在的孩子生活太富裕,藉由祖父母分享當時的生活,不但讓祖孫之間有連結,也能讓孩子們知道,他們現在過得有多幸福。」家長會長Viivi分享。


華德福系統特別注重生活教育

史代納學校其實就是華德福系統,目前在芬蘭有27所學校,這個體系已經有50年歷史,在這裡屬於公立學校,學校的經費95%來自政府,學費都是免費的,學生的來源少部分來自臨近的區域,大部份是有相同理念的家長,特別送孩子來學習。校長賀瑞納(Filip Häyrynen),曾經是位音樂老師,他分享一個有趣的發現,近幾年,一般芬蘭學校的理念與作法,愈來愈傾向華德福,教改的方向也愈來愈相近。


賀瑞納指出,這裡非常重視生活教育,而不是單單只有課業。他認為,衡量一個孩子的學習狀態,不能只是考數學、語言,還應該包括溝通、表達能力和情緒管理這些影響人一生的重要課題,也應該在學校中培養與教導。
老師也是學校一大資產,這裡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老師們自行研發出來的。Viivi分享,當初大家訂出培養終身能力為主要目標時,得到老師們極大的支持,並主動開發不同的項目活動。例如以「快樂」為主題時,一位老師提出讓學生分享「美好的回憶」,請他們回家找出快樂的照片。他們認為學生能夠在學校表達出更多的情感,而且是正向的回憶,能夠幫助孩子在校學習,加強學習的正面環境。


正向教育愈小開始愈好

別以為孩子年紀小就不懂,很多生活教育要從小訓練。Susan是一年級的級任老師,非常認同感恩的培養。這學期,孩子們要操練兩件事情:第一是對每個人要親切,友善。第二是對人要公平,不能歧視他人。她分享,小朋友的第一步,就是練習說「謝謝」,或者幫老師或其他小朋友開門,尤其學校都有防風雪的門,其實很重,但是他們都很樂意服務。每週一,老師會帶小朋友去附近的森林健行,她將小朋友分組,要他們照顧彼此,不讓任何一位同學落隊,或是迷路。


Mia則是高年級的老師,她將正向生命課程融入主題式教學,包括語言、藝術、創業課、社會課。她讓孩子腦力激盪,發揮想像力,並結合不同領域。最後,學生設計出「正向話語」系列的燭台,用紙摺出不同花樣的燭台,設計有造型的火柴盒,在每個盒子上寫上他們認為最振奮人心的正面話語,例如:「你差一步就達成夢想,不要放棄!」、「不要害怕失敗」。這些作品不僅是學校的作業,他們還將這些可愛的燭台組合賣到聖誕市集,所得到的營收用作校外教學,還賺了不少錢。


校長賀瑞納相信,每個學校教導的內容或許大同小異,但正向的學習能夠學得更好。在這裡,不管校方或一般家長,都非常在乎學生在校的心理狀態,正向的學習不僅讓學習更有效率,正向的人生態度更是孩子一生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4

劉軒:感恩是一個從9歲到99歲都值得培養的良好思考習慣!4個步驟從小幫助孩子建立感恩的腦迴路 封面故事

如果我們要培養真正發自內心的感恩,感恩模型的四個部分就要全部啟動,而且啟動的順序最好是—事先讓他們注意、問他們的想法、再問他們的感覺、最後連結到行為。

建立感恩的腦迴路

心理學家發現,

想要真正發自內心感恩,就要在腦內建立感恩模型,

透過「注意、想法、感覺、行為」,

從小培養起感恩的好習慣。


 

感恩節對美國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除了購物和吃火雞大餐之外,我想對於所有看到「感恩節」這三個字的人來說,也是一個提醒:生活中還是有些事情值得感恩。

「感恩」是很重要的心態,它不只是禮貌,也是可以幫助我們變得更快樂的方法。許多的心理學研究已經證明,平時培養感恩的心態,可以讓我們更善於面對生活中可能出現的不順利,心情也會變得正面。

如果你曾跟我一起做過感恩日記的練習,持續兩個禮拜,八成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情明顯變好,不是說變快樂,而是變得比較平靜、滿足。久而久之,我已經讓感恩成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過教孩子是另外一回事。我最近找到一些研究資料,覺得非常有道理,想來分享「如何培養感恩心態」的技巧。

首先,無論大人或小孩,感恩都有個表面的成分,就是一種禮貌—懂得說「謝謝」,懂得回禮;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心態。

對孩子來說,這是個複雜的觀念,所以你會看到年紀小一點的孩子往往不太懂得表達感謝。當然,我們可以跟他們說:「叔叔阿姨給你糖果,要說謝謝!不管你是不是要這個糖果或玩具、不管你開不開心,都得說謝謝!」

我們做父母親的也常常會有些懊惱,為什麼其他孩子可以這麼有禮貌,但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叮囑就不會說?

我的小孩也是一樣。

我兒子川川五歲時,有一天他拿一個包裝得非常緊密的玩具對我說:「爸爸,請幫我把這個打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開,把裡面的玩具拿出來給他,他很開心,笑了一下轉身就走了。我把他叫住,這種時候我都會跟他說:「不客氣(You are welcome.)。」他就回應說:「謝謝(Thank you.)。」

可是不應該是這樣子,對不對?不應該是我跟他講「不客氣」,他才記得說「謝謝」!

那我們該怎麼提醒小孩,更重要的是,怎樣培養小孩發自內心的感恩心態呢?

根據最近看到的這一份研究,研究者叫安德莉亞.胡松(AndreaHussong),她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如何培養大人和小孩的感恩心態。她認為,感恩大致上分為四個部分:

1. 注意(notice),我們對於事情的注意,是否注意到人家對我們好。

2. 想法(think),我們對於事情的想法,判斷這個人為什麼對我們這麼好。

3. 感覺(feel),這件事情給我們的感覺。

4. 行為(do),我們表達感謝的行為。

所以她的感恩模型有四個部分:注意、想法、感覺、行為(noticethink-feel-do)。

她做了一個測試,用十天的時間貼身觀察一百個家長,這些家長都有六∼九歲大的小孩(通常是需要訓練他們說「謝謝」的年齡)。十天下來,她發現絕大部分的家長都會叫孩子們說「謝謝」,較少家長會解釋:「說『謝謝』是因為阿姨叔叔給了你什麼東西。」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問孩子:「你拿到這個東西是什麼心情,開心嗎?喜歡嗎?」更少的父母會問孩子:「你覺得為什麼叔叔阿姨要對你這麼好呢?為什麼你今天會拿到這個獎品呢?」

安德莉亞.胡松說,如果我們要培養真正發自內心的感恩,感恩模型的四個部分就要全部啟動,而且啟動的順序最好是—事先讓他們注意、問他們的想法、再問他們的感覺、最後連結到行為。

這樣他們每一次說謝謝的時候,就會有個邏輯告訴他們為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孩子去買個冰淇淋,冰淇淋店的老闆看到他們說:「弟弟妹妹好可愛,來,多給你一球。」可能大部分的父母親(包括我在內)接過來交到孩子手上,會說:「你要說『謝謝』!」

其實孩子說「謝謝」的時候,不一定知道為什麼,他們看到有兩球冰淇淋,可能只是開心。

但如果用感恩模型來操作(注意、想法、感覺、行為),我們說:「我只有買一球冰淇淋,但是你看老闆多給了一球,有沒有注意到?你覺得他為什麼多給了一球?」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這可能是個困難的問題,但我們還是要問。也許我們可以給他們一個解答:「因為這個老闆喜歡你,他覺得你是一個很可愛、很乖的小孩,你在旁邊沒有吵鬧,靜靜地等待,真的很棒。你現在拿到兩球冰淇淋,感覺如何呢?」

小孩說:「很好。」

我們說:「那要不要跟老闆說謝謝?」

這個「注意、想法、感覺、行為」就是一個完整的邏輯了,它可以讓我們跳出只記得去做禮貌的事情的邏輯。尤其是當我們把行為和感覺聯合在一起,而且這個感覺背後又有一個邏輯,那就是個完整的感恩心態。

我相信,好的人生來自於好的習慣,好的習慣不只有行為,思想也是一個習慣。感恩是一個對於你或我或身邊的人,從九歲到九十九歲都值得培養的良好思考習慣。

摘自 劉軒  天上總會有雲,但你才是天空/三采

 

 

Photo:Pixabay , CC Licensed.

數位編輯:陳妍羽

孩子想當太空人、想去外太空玩?嘉義北回國小將太空夢轉為課程,用行動證明:「築夢的第一步,是學習」 教育快報

如果孩子說,以後想當太空人,或想去太空旅行,多數大人都會一笑置之,或頂多敷衍的表示支持。但這間國小的老師們,卻將孩子們的童稚夢想,視為開展學習的契機,研發出一系列太空課程,用行動讓孩子明白:「築夢的第一步,是學習」。

嘉義縣的北回國小,位處23.5゚N的北回歸線上,鄰近北回歸線地標「太陽館」,距離即將落成的「太空館」也很近,由於特殊的地緣關係,校內的特色課程,一直有許多地球科學與太空天文元素。 

例如,該校的晨光時間,就定調為天文時間,校內老師也常帶領孩子進行觀日、賞月、追星等活動,學習如何操作望遠鏡、窺陽管、日晷、投影板等觀測器材。 


 

去年,北回國小轉型為嘉義縣第一所天文AI實驗學校,開始在既有課程中加入更多科技元素。校長蔡明哲說,很多孩子都有太空夢,加上去年10月剛好有「火星衝」,師生實際觀測之後,火星話題還在校內餘波盪漾,教學團隊就決定以此為引子,來研發相關課程。 

 

北回歸線原來是會漂移的,預測未來軌跡做出新地標 

負責課程的教師黃承元指出,對於火星,孩子們多半充滿想像與憧憬,剛好國語課本中,有篇文章名為「火星人,你好嗎?」,老師們就帶著孩子細細讀過,讓火星夢更多元立體。 

接著,老師們帶領孩子發想:如果大夥兒執行的火星任務,是由北回歸線第六代地標太陽館出發,經過50年後再返回地球,到時候該怎麼讓飛行器降落在「正確的北回歸線地標」上呢? 

孩子透過資料收集與數據分析,發現北回歸線其實會隨著時間,逐漸往南漂移,老師們便引導大家,利用Google的My maps功能,模擬北回歸線變化的軌跡,並標示出來;黃承元說,由於軌跡周邊都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地方,例如水上火車站等等,所以孩子特別有感。 

找出北回歸線南移的動線後,孩子們接著設計北回歸線地標;然後透過mBlock結合Arduino,做出運送車的驅動模組跟程式設計;再從繪製配置圖、鑽孔、接線,一步一步完成車子的底盤。 

黃承元分享,這幾堂課進行時,剛好是母親節前,在母親節感恩活動時,就讓孩子show出自己組裝、製作的小車,載著親手做的模型,沿著北回歸線南移的動線跑,家長們看到學習成果,都感到很驚喜。 

 

用VR來趟星空旅行,感受飛向外太空的浩瀚無垠 

搞定了太空梭降落時、可供辨識的地標點之後,接著就要飛上太空了!教師康峻維先帶領孩子透過閱讀資料,認識火箭的原理,也更瞭解宇宙的形成跟各個星座;再使用Backyard apollo AR的APP,讓孩子透過AR感受火箭發射的臨場感。 

接著,運用VR,讓孩子來趟星空旅行,康峻維直言,雖然實務上不可能帶著孩子上太空,但透過科技工具,例如VR眼鏡搭配Solar System Scope、Star walk 2等APP,就能模擬出太空旅程,讓孩子有全新的視角。 

而且,VR眼鏡也是老師們帶著大家自製的Google Cardboard,甚至後來還讓每個孩子都拍攝、製作一支360゚環景影片,讓孩子實際感受科技工具並不是遙遠不可及的,只要掌握住關鍵知識,就能有效運用。 

孩子最感興趣的太空人的生活,也是課程重點,老師們引導孩子蒐集相關資料,並讓孩子做成簡報,最多人感到驚訝的是,原來在無重力狀態時,身體肌肉萎縮,所以太空人每天都要運動兩個小時;在蒐集資料時,孩子也難免碰到網路上的假資訊,錯誤引用,老師們就趁機加強媒體識讀這一塊。 

 

打造火星探索車,模擬登陸火星後的探索旅程 

在這套課程中,太空旅程的目標是火星,教師羅添聯帶著孩子製作火星地形的模型,還打造出火星探索車。 

首先,大夥兒先分組討論如何呈現火星地表的樣貌,借閱火星相關圖書,上網收集資料;掌握住火星地貌的特色後,就開始實作火星地表模型,各組分工製作山丘、岩石、隕石坑、探索小車的循跡路線、火星基地等等。 

搞定地貌模型後,下一步就是打造探索車,孩子們參考了NASA的「好奇號」、「毅力號」等輪型機器人,運用四軸飛行器、機器人,打造出探索小車;而且,還用mblock編寫程式,並使用四張代表四個方位的箭頭,作為方向指令,讓探索車能聽指揮進行任務。 

羅添聯指出,NASA的火星探索,主要在看當地有沒有水資源、有沒有生物的存在等等,教學團隊將這個任務,簡化為尋找一面小紅旗,孩子們運用AI辨識器,透過程式驅動探索車,去偵測、尋找火星模型中的小紅旗。 

蔡明哲分享,興趣與樂趣,是最能引發學習動機的。在電影《玩具總動員》中,巴斯光年的招牌台詞「飛向宇宙,浩瀚無垠」,深植在許多孩子心中;將太空夢實際轉化成課程,是北回國小的新嘗試,未來還會繼續深耕。

照片提供:北回國小

從小過動、被霸凌、數學考2分,長大後進鴻海還創業…作家劉冠吟:謝謝爸媽總相信我是特別的,並教會我自律自知 精采人物

直到現在,劉冠吟偶爾還會做惡夢,想起成長過程的痛苦,但她還是長成好好的大人了,甚至成為世俗眼光中的人生勝利組。「我爸媽總讓我相信,我是特別的存在,讓我無論碰到什麼挑戰,也能試著自我感覺良好;他們還教會我,想要自由自在,得先自律自知。」

最近在新書排行榜上,出現了一個新名字「劉冠吟」,她的作品《有春的日子》分享自身的生命故事,才剛上市,就引發許多關注。

財經界或文創圈的人,對這位新銳作家都不陌生。財經記者出身的她,曾主跑傳產、科技新聞;後來,鴻海集團要成立公關團隊,便延攬了她加入,這是鴻海第一次找媒體人任職,不久後,她還成為鴻海史上最年輕的發言人,負責公司對外溝通。


 

30歲就在大公司擔任要職,多數人會選擇好好待著,繼續往上爬,劉冠吟卻不,她的心裡,總希望做點更有趣、自己更喜歡的事情。

過了兩年,當時才創辦不久的《小日子》雜誌營運不佳,想尋找新的經營者,劉冠吟就跟朋友一起接手了。

 

職涯精彩,曾擔任《小日子》社長,帶領公司轉虧為盈

擔任社長期間,她不僅優化內容,讓《小日子》成為台灣銷量最高的雜誌之一,還開始發展品牌,跨足零售服務業,推出一系列自營商品、實體店鋪,兩年內就轉虧為盈,團隊人數也從六個人變成近百人。

帶領紙本雜誌成功轉型為生活風格品牌,這堪稱台灣第一人的戰績,也並未讓劉冠吟滿足太久;前陣子,她結束了在《小日子》的投資,也卸下社長一職,因為跟合夥人經營理念逐漸分歧,更因為她害怕重複、討厭無聊。

「我大概三、五年就會做一次劇烈的改變,突破舒適圈,有些人會覺得我的工作都很跳,但其實是在同一個軸線,寫東西、看東西、跟人接觸,都很符合我的人格特質跟興趣。」

戰力滿滿的她,連職涯的中場休息時間,也沒閒著,除了陪伴老公小孩、爸爸媽媽,還寫了一本書、錄了無數Podcast,甚至推出線上課程。

對於精彩的人生上半場,劉冠吟自認,能夠自由自在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源自於她的自律與自知;自律,讓她有選擇權,自知,讓她知道怎麼做選擇。而這些,都是父母教會她的。

 

被懷疑過動時,媽媽不曾責罵,而是帶她找解方

擁有台大中文系、台大新聞所的亮眼學歷,很多人會以為,劉冠吟是學霸,成長過程一帆風順,但並非如此。

「我媽常說,我小時候過動。那時是沒去看醫生、沒確診啦,但真的坐不住,我上課總是想起來散步,找同學講話;午睡時,也睡不著,都在觀察同學,好幾次我還忍不住伸出手去摸同學的頭髮,結果被對方家長投訴……

面對女兒的疑似過動,劉媽媽沒有抓狂,而是平靜的和劉冠吟討論,試著找出因應之道,比方說,剛好學校開辦跆拳道班,就讓她去報名,多運動、消耗精力。

又例如,劉冠吟因為中午睡不著、愛講話,常被風紀股長記,還被老師寫了聯絡簿,劉媽媽看到後,只說:「這件事情該怎麼辦呢?」後來劉冠吟自己想到辦法,決定出馬競選風紀股長,巧妙解決了此事,從此她再也不必睡午覺,也不會被記了。

 

青春期時被集體霸凌,黯然回家,爸媽只淡定陪伴

疑似過動或許還有法子因應,但遭受霸凌,卻很難有好的解方。

國中時,劉冠吟被班上同學霸凌,沒有確切原因,就是發生了。她的課桌椅被用立可白寫上咒罵髒話、抽屜中被塞滿垃圾、大掃除後只有她的桌椅沒被搬回原位……最後壓垮她的,是一封信,十多個同學在信中寫著討厭她的理由,放在她桌上。

她看到那封信後,去學校穿堂打公共電話給媽媽,劉媽媽在電話那頭淡淡的說:「那你現在要請假回家,還是回去上課,都好,你可以自己決定。」劉冠吟就帶著眼淚回家了。

那時已經很接近聯考了,劉冠吟從此留在家中讀書,家人對於她遭到霸凌的事情,都沒主動提及,只如常的陪伴。後來,她聯考成績不如預期,考上了景美女中,父母也沒說什麼。

最近,劉冠吟整理家裡,看到了國中畢業典禮的照片。「照片中的我,臉色很慘淡,前一天還吵著不想去;我媽則穿得很漂亮,很從容的陪在我旁邊。看到這一幕,我才發現,她當時雖然什麼都沒說,卻用自己的行為展現出面對的態度。」

也是在自己也成為母親之後,劉冠吟才明白,在小孩面對挫折或遭逢失敗時,大人的淡定,能讓小孩安心,不至於放大那份挫敗感。

 

姊姊讀北一女,自己數學卻超爛,幸好父母從不比較

劉冠吟求學生涯的另一個大魔王,是數學。進了國小,教到除法後,她就開始卡關,愈長愈大、數學愈難、情況愈慘。

她回想,國中時曾被數學老師打到十根手指頭都腫成甜不辣,高三最後一次模擬考,因為當時還有倒扣制度,數學只考了兩分,「重點是,我超認真讀耶,我把整本數學複習大補帖都寫完了,竟然才考兩分!」直到如今,她還常做惡夢,夢到自己考數學時算不出來,大學因而落榜。

面對女兒崩壞的數學成績,劉媽媽從未責罵,同樣是很解決問題導向的,和劉冠吟一起尋找解方。

起初,劉媽媽也用了多數人都會用的招,買評量、找名師等等;後來,劉媽媽漸漸放手,讓劉冠吟自己面對,有努力就好,「大概我高中時吧,她就把印章給我,學校的成績通知之類的,都讓我自己拿她的章蓋。」

劉媽媽的平靜淡定,讓劉冠吟的痛苦沒有更加放大。難得的是,大她兩歲的姊姊,從小就是超級學霸,後來還考上了北一女,父母卻從未拿姊妹兩人做比較,在他們心中,兩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特別的存在。

 

目標明確,就是要讀中文系,瘋狂衝刺上第一志願

儘管成績慘烈,但劉冠吟始終沒放棄數學,「因為我就是喜歡文字、文學,以後想做相關工作,還是得升學,才比較可能達成這個願景吧?」目標明確,加上不想辜負父母的信任,讓她非常自律。

她回憶,高三時,為了專心衝刺,自己剃了個平頭,還在所有文具上貼了「台大中文系」五個字;因為數學太差了,計算落點時,甚至直接忽略數學,只用國文英文等其他科目下去算分數。

聯考前,劉媽媽罕見的出手,告訴劉冠吟,倘若考上公立大學,就把公立大學跟私立大學的學費差額全給她。「結果,我數學考得特好,竟然考了40分!就這樣進了台大中文系!我媽也真的把那筆錢給我了。」

其實,劉冠吟的父母都是公務員,白手起家,這筆錢並不算小,但當時的劉媽媽看到女兒充滿決心,也就決定在關鍵時刻出手,添把柴火。

 

從小大量閱讀,埋下熱愛文字的種子,成為此生志向

考上台大,不代表從此就幸福快樂,反而是「被天才衝擊的開始」。「台大有太多厲害的人了,我彷彿進到一個超級華麗的魚池,裡面有各種光彩奪目的、碩大肥美的魚,而我是最小、最不起眼的。我以為我很會寫了,但其實更多人比我會寫。」

遭到衝擊後,劉冠吟低潮了一陣子,很快又振作了起來,決定趁大學時搞清楚以後到底要幹嘛;後來,她發現自己喜歡文字、也喜歡與人接觸,就決定考新聞所、進媒體工作。再後來,她的職涯,也真的由新聞圈開展而出。

劉冠吟對文字的愛,源自童年。小時候的她,也學過許多才藝,但最愛做的事情,還是看書跟看家中訂的《國語日報》;雖然家境普通,但父母看到她愛,就更肯花錢,買進一套又一套的童書,讓她盡情徜徉在文學世界中。

有了明確的興趣,不僅讓劉冠吟找到人生的方向,也陪伴她走過無數個挫敗、自我懷疑的時刻,「再怎麼難過,再怎麼想否定自己,至少我還有文字。」

喜歡與人接觸的特質,同樣在兒時就展現了。她回想,國小放學後,常常媽媽都已經回到家了,她還沒到家,因為她很愛跟鄰居或雜貨店老闆娘聊天,到處串門子,「很謝謝媽媽也沒管我,沒掐死我心中的小小火苗。」

 

「爸媽心裡永遠有我」的感覺,支持她繼續前行

如今,劉冠吟也是個媽媽了,她為女兒取了單名「翊」,希望女兒此生能自由自在,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以此安身立命。她也試圖學習劉媽媽的教養之道,從容淡定,不扼殺小孩的興趣,給予全然的支持。

回首過往,劉冠吟直言,泥濘才是人生的常態,即便這幾年的她職場風光,在私領域,仍歷經了流產、外婆過世、想生第二胎人工受孕卻屢屢失敗等挫折。

但她總不會被真正擊倒,因為,她相信自己如爸媽所言,是最特別的存在,她知道爸媽心裡總是有她;也因為,爸媽熱愛生命的身影,深深烙印在她心中。

尤其是媽媽,總對工作全力以赴,也耗費心兼顧家務,每天變出四菜一湯餵養家人,「我到現在還記得,她下班後,拎著菜衝回家,上樓時高跟鞋叩叩叩的腳步聲。我不是她,沒辦法成為那麼強大的媽媽,但她認真生活的態度,對我的影響很深遠。」

劉冠吟記得的,還有另一件事。小時候的她,曾跟爸媽說,自己以後想當作家,爸媽回說:「當作家可能會餓死喔!但沒關係,你想當就當,再回來吃飯。」毫無疑問的,正是這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引著她繼續前行。

照片提供:劉冠吟

週末親子出遊首選!高雄科工館「青村集市」,讓親子家庭吃在地、瘋手作、玩遊戲,啟動家中孩子的食農教育! 專題企劃

家中的寶貝不知道蘋果長在樹上?孩子從沒看過長在土裡的青菜?當我們的下一代離產地越來越遠、越來越不瞭解食物的原型,就該是啟動食農教育的時候了!11月20-21日、12月4-5日兩個週末,全家人一起造訪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青村集市」,參觀在地青農攤位,吃在地、瘋手作、玩遊戲,學習智慧農業知識,也帶回滿滿的親子互動回憶!

你是否也發現了,孩子不知道怎麼挑選農產品、不懂得如何處理食材,很擔心孩子未來無法在飲食上好好照顧自己?其實孩子的生活能力隨時都可以加值,食農教育隨時都能夠開課!

台灣疫情逐漸降溫,親子家庭也慢慢恢復假日出遊,高雄科工館即將於1120-21日、124-5日舉辦「青村集市」活動,正是親子家庭全家出遊、啟動食農教育的好去處!


 

智慧、精緻、文創,帶著孩子一起認識不一樣的農業!

1120-21日、124-5日這兩個週末,「青村集市」在高雄科工館北館追風廣場開市,邀集全台近30攤青年農夫、農村工作室、手工藝與文創產業,希望在活動中帶領親子體驗智慧農業、精緻農產、多樣化品牌、文青包裝。不僅顛覆大家對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更是親子家庭採購農特產品,買好、買滿的最佳選擇,使用五倍券、農遊券更有各式優惠!

活動還獻上高雄限定「型農大聯盟」超強卡司陣容!由高雄市政府農業局輔導成立的型農大聯盟共有17位型農參展,在「型農夠意思」展區展售當季鮮美的玉女小番茄、芭樂,充滿高雄在地水果風味的冰品、果乾、果醋與糕餅,以及冬季最受歡迎、暖心又暖胃的羊肉爐、雞肉料理等。型農們還推出消費滿額「型農轉轉樂」活動,邀請親子把滴雞精禮盒、清燉羊肉爐、龍眼蜂蜜、原生山茶、各類果乾等型農好物帶回家。

當家長在現場帶著孩子一攤又一攤地悠遊,一站又一站地與青農們互動交流,認識了萬丹鮮紅豆、芋香白米、胚芽糙米、黑紫米、小米、紅藜、樹豆、金針、香菇、杭菊……等台灣在地優質農產,也透過手作紅逗茶、菌酵紅豆麵、梅子、芒果乾、桑椹果醬、醬筍,深入了解台灣農業加工的巧思與技術,對於孩子來說,在心中也慢慢匯聚了食農教育知識。

▲圖說:親子家庭可以在高雄科工館「青村集市」裡,認識台灣在地優質農產,來一場食農教育之旅!(圖為參展單位「南國紅逗」)

多元主題體驗與親子DIY活動,讓孩子輕鬆邊玩邊學!

除了食農教育外,親子家庭在「青村集市」活動中也能體驗食魚教育與泰雅部落文化,一同欣賞蚵殼蠟燭、魚線椅、櫻花蝦及石斑布偶包等善用天然材料製作的文創巧思,以及髮飾、植物染圍巾、檜木香皂、牛樟葉純露等泰雅文創商品。喜歡手作DIY的親子檔,還能現場進行醬菜醃漬、藍染、編織、木工、農食、手染卡片,及智慧農業、農村工藝等各種主題的DIY體驗活動,讓雙手與大腦同時忙碌地動起來,邊玩邊學就是這麼簡單!

除了逛集市、吃在地、瘋手作、採買優質農產,「青村集市」集結大專生洄游農Stay青年,帶來投石機體驗;舞台上也熱鬧歡樂,獻上台南市管樂團、高雄鼓道場等現場音樂表演,以及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氣球與魔術泡泡互動秀,就像是嘉年華一樣充滿節慶歡樂氣氛!

▲圖說:在高雄科工館「青村集市」,不僅可以逛集市、吃在地、瘋手作、採買優質農產,還可以參加體驗活動、現場表演,享受像嘉年華一樣充滿節慶歡樂氣氛!(圖為「兔子先生」氣球互動)
 

親子同遊必定會拍攝許多照片,好讓爸媽們能帶回滿滿的親子互動回憶!只要將現場拍照區的打卡美照上傳到「農村好讚」粉絲專頁抽獎貼文留言處,還可以參加「『牆』佔你的心」線上抽獎活動,有機會贏得iPhone12、威秀電影票!

 

【青村集市】

活動時間:2021/11/21-11/22、12/4-12/5,每日10:00~18:00

活動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北館追風廣場

活動費用:市集免費入場(部分體驗活動需事先網路報名)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http://www.facebook.com/ilovenstm

 

呂秋遠》爸媽下跪這場戲,真的可以免了;兒子犯錯,他已經成年了,就該自己負責 名家專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當然會有相當的責任,未成年人犯罪,父母要承擔民事上的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可是當孩子已經成年,就讓他自己去承擔

關於一名男大生因為開車擦撞而被圍毆的事件,並不是只有嫌犯兇殘的問題而已。只因為車輛擦撞,就以棒球棍毆打被害人頭部,對於一般人來說,確實很難想像。可是,社會對於這件事,之所以這麼關注,還在於隱藏的不對等關係。


這年頭,有沒有這麼簡單,警方就認為是「互毆」,就會認為,不是「現行犯」?

當然不是啊。現行犯,可以當場逮捕,由檢察官進一步偵訊,如果是重罪,而且有逃亡、串供的可能性,還可以聲請法院羈押。但如果不是現行犯,只是函送檢察官偵辦,當天嫌犯就可以直接回家。以現場的情況來看,警方只要「稍加」調查,就可以瞭解被害人傷勢嚴重,而且對方用棒球棍毆打頭部,甚至當時有說過「吼一夕」的恐嚇言語,在實務判斷上,至少就是殺人未遂,這可是有可能判處五年以上的重罪,怎麼會這麼容易就輕輕放過?更別說當時有共同被告,有串證的可能,往後蒐集證據會更不容易,又是在犯罪剛發生時就已經被發現,怎麼不是現行犯?

所以,警方在現場及往後的處理,明顯有過失。如果不是鬧大,那麼誰會在意一個年輕人被開著跑車的一群人圍毆至瀕死?不過就是傷害而已,有這麼嚴重嗎?

在《威龍闖天關》這部電影裡,張彪的兒子被財主的兒子打死,財主請了宋世傑來替兒子辯護,,宋世傑就是這麼欺負草民張彪的。在衙門裡,宋世傑質問張彪:
宋世傑:「請問你兒子何時被揍?」
張彪:「昨日下午。」
宋世傑:「何時斷氣?」
張彪:「今天早上。」
宋世傑:「那關他屁事?」
宋世傑:「剛剛我何止揍了他兩拳?如果在十年八年後他死了,請問大人,你可不可以告我謀殺?」
胡知縣:「不行!這可不行!」

警方為什麼可以這麼簡單,就讓這幾位涉嫌殺人未遂的嫌犯,以傷害的罪名走出警察局?甚至一度要以互毆來函送,而非現行犯逮捕,處理這件殺人未遂案?難道警方就是宋世傑口中的胡知縣嗎?

可是,我最不能接受的,還是媒體的提問。媒體竟然對嫌犯的父親提問「這是單親造成的嗎?」而父親也回應「我想應該也是有影響。」

哈囉?單親不是造成孩子變成這樣的原因好嗎?父母離婚,兒子跟媽媽住在一起,所以造成兒子個性丕變,會對路人行兇,這種說法要污衊多少單親家庭?又要讓多少人以小孩為名,要給小孩健全的家庭,因此拒絕離婚?爸媽離婚,對於孩子的健全發展,多數是好的,不健全的婚姻,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大,這是許多家事律師或法官的心聲好嗎?至於有沒有寵小孩,自己知道,就不用特別在媒體上澄清了,這種說法跟「我兒子很乖、沒動手,都是朋友帶壞他的」,一樣的可笑。

最後,爸媽下跪這場戲,真的可以免了。兒子犯錯,他已經成年了,這是他的責任。父母不需要為了成年的孩子犯錯而去醫院下跪,基本上,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當然會有相當的責任,未成年人犯罪,父母要承擔民事上的連帶損害賠償責任,可是當孩子已經成年,就讓他自己去承擔,不用為了孩子向被害人下跪,這真的很傷,也很沒必要。

希望這位被害人,可以順利挺過這場災難,也希望這些人,可以得到應有的法律制裁。
 

心疼喪父的女大生,沒有父親出席畢典,暖心教授當「一日爸爸」出席畢典,十年後還幫她證婚 熱門精選

點二在臉書發文渴望父親能參加自己的畢典,老師方信淵看到後,暖心回應「那一天我當你爸爸」,沒想到當日真的以父親身分出席,甚至爾後的幾年都自稱「點爸」,給予點二滿滿的父愛。

(編按:實踐大學國際企管系副教授方信淵,在臉書PO文,他出席女兒「點二」的婚禮,他們其實沒有血緣關係,而兩人的緣份則要從2012年的大學畢業典禮開始說起,當時點二是方信淵的學生,因為與她相依為命的爸爸早已過世,只能靠自己努力生活,但畢業典禮當天沒有任何家人可以出席,還是讓她難掩寂寞,對此,方信淵便自告奮勇擔任「一日點爸」,沒想到這個緣份也延續了將近10年,今年他也出席點二的婚禮擔任證婚人。


 

以下摘自方信淵教授臉書專文:

我女兒點二結婚了,今天。

一早開車載著一家人北上,

為的就是女兒點二終於要在今天完婚了。

2012年,畢業典禮上的一張合照,

我們家就多了一個女兒,

緣分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今天上場擔任證婚人,

對新人說話的時候,

深呼吸了好幾次,

才能平穩著情緒,

忍住眼淚。

我想今天點二的爸爸也在天上看著你們,

他會想對你說,很開心你終於找到可以信任的另一半,

在未來的日子裡,分享你人生的喜怒哀樂,

要當個好媳婦,好妻子,這樣爸爸就放心了。

而我想說的是,點二,如果你願意,我們家永遠都是你的娘家。

什麼時候有點二這女兒的,這故事說來話長,當年的故事如下

今年學校的畢業典禮,我是畢業班的導師,

但是,今天,我有了個不同的角色。

有個學生,她修過我的兩堂課。

【女兒點二】

她是個很特別的學生,在她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離開了家,18歲的時候,他父親過世了,

家裡突然剩下她一個人,但是她很堅強,為了繼續唸書,她一個人努力打工賺錢,

賺自己的學費,也賺自己的生活費,

就這樣一個人獨自努力了6年,

沒錯,6年,因為經濟壓力讓他斷斷續續地唸書、休學、唸書,

今天,她終於要從大學畢業了,

當然,在這6年當中,她也曾經迷失過,想要放棄過,

甚至放棄自己的人生,放棄自己。

 

但是,她熬過來了,

她終於熬過來了,

但是卻沒有爸爸跟她一起分享喜悅。

 

有天,在她臉書上看到她說她不像別人,有父親可以來參加她的畢業典禮。

她很想念父親,但是......她只能羨慕別的同學有家人陪伴著照相,

她想念有父親在的右邊......。

 

那天,我跟她說『好!畢業典禮那一天,我當你爸爸。』

她以為我是開玩笑,但是,我真的想幫她,也幫她爸爸圓這個夢。

 

今天一早,我開車往學校的路上,

心裡想著,如果是她爸爸來參加她的畢業典禮,

他會怎麼做。

我在街上停了車,想買束畢業花束,

我來實踐教書十三年以來,

每年畢業常收到學生送的花或小禮物,

但是這可是我第一次送花給學生,

因為今天,我不只是老師,

我是點爸。

 

看到一隻粉紅色的學士熊,

我想,應該會比花束更適合她,

也可以讓她當作畢業紀念,

點爸應該也會喜歡。

 

我想點爸,應該會想要送上一束花給她的女兒,

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

然後跟她說:『妳辛苦了!畢業後要更加油唷!』

然後,很興奮地跟大家說:『我女兒畢業了!』

也會想要謝謝陪伴她女兒一路走過來的所有好朋友,

 所以,我幫她爸爸完成了這個願望,

也讓點二在拍照的時候,右邊有爸爸的感覺,

零點二,畢業快樂!

 

以下為女兒點二的回覆:

老師,謝謝你完成了我爸爸的遺願,他真的最捨不得我了,連我的生日他都想幫我過,不願意住院,最後出殯當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逆境的禮物,最大的收穫是你們哦!你們陪伴我,我想這是才是我爸爸最想送給我的,把那些他想說的沒說到的,都藉由你來轉達,謝謝點爸。

身為女兒的我,我知道我個性真的很急,但我知道你每一次的叮嚀都是在擔心我,每次都說我怎麼樣怎麼樣,無非就是希望我好好的,待人好好的,在外好好的,沒事不要打來,因為你會擔心我又怎麼了,老師,謝謝你當我的點爸,我真的很不會表達我內心話,但是因為你讓我一直希望變的跟你一樣,是個溫暖及對周遭人事物有小小貢獻的人。

因為你我個性變得雞婆,處處為人著想,因為自己的事情是小事,能解決的都不是問題,因為你,我學會很多如果面對自己的聲音處理自己的情緒,你真的教會我的在這十年我真的有進步哦,看著你的照片,老師的鬢角逐漸變白,心想你真的為我們付出太多太多了⋯很心疼也很驕傲我是你的女兒真棒!不要擔心我,我很好哦,一樣的是不管在哪裡我一樣會繼續加油,謝謝我的點爸。

 

本文經 實踐大學國際企管系副教授方信淵 授權轉載

 

圖片提供:方信淵

數位編輯:黃晨宇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訂閱未來Family週刊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