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是暖男,耐心總是用完,但不知是命運的急轉彎,還是人生一連串不經意堆疊的必然結果,七年前 (2008) 開始了長期在家、全職/兼職的陪吃陪睡 + 把屎把尿人生。
由於自身的專業訓練 (心理諮商+教育),早在老大誕生之初,家中就已有「研究、執行、檢討、再執行」的SOP,好面對孩子的種種「疑難雜症」。然而,愈是在每日呼吸著廚房與廁所的異味,聆聽著杜蘭朵公主 (老大) 與變身怪醫 (老二) 的悲憤,才愈發現,「疑難雜症」的起因,是父母,不是小孩。
不可否認,有些小孩的行為問題的確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影響了家庭和諧。然而,孩子不會「自願」成為父母的眼中釘,行為及習慣主要是後天養成;即使真是孩子有問題,但掌握權力與資源的,是父母。如果我們不改變,孩子只好被動的、無助的反應......掙扎…...放棄…...
這看似平凡無奇的道理,卻被我奉為金規玉律,開始寫、碎念、說理、動情…希望能分享到天涯海角。就這樣,在文字中,自然地藉著心理諮商的專業,聊點天下父母們的共同志業……隨著愈多的共鳴及與父母們的感性交流,不禁去想:除了文字,我還能做得更多嗎?
就這樣,工作坊誕生了!--想要幫助人在自身能力許可的範圍內,在生活不劇烈變動的可行性中,漸漸轉化。有人幸運地經歷宗教式的救贖,或者走在偉大治療師為其展開的心靈旅程,但絕大多數人,只能盡力在分秒的流逝中,探尋成長的契機。
如果你也是那絕大多數人中的一份子,我邀請你,在分秒的流逝中,找到各自在家裡最舒適的位置,開始與孩子一起成長。
你好,我是醜爸。
當你對孩子的行為充滿好奇、並以一種欣賞的眼光去觀察、認識他,而不是刻意地想要他表現出什麼你喜歡的行為,父母的言行舉止,自然會讓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被接納。
用「人對人」,而不是「媽對孩」的角度/態度,和孩子對話。這樣的對話模式,會比「算帳」的模式,更容易讓孩子願意說實話,願意去和他自己的內在連結,也才有能力去感受父母的用心與疼惜。
「我小時候還不是常被打,現在不也好好的?!」的確,現在不好好跟孩子對話、不讓孩子擁有情緒,用打的、用壓的、用命令的,我們可以教養出「好好的」順民;只是,我們以後能不能接到孩子打來、告訴我們他好或不好,有感情的一通電話?
這世上也許有「權威」與「同理」交互使用毫無窒礙的天才父母,但我肯定不是天才,總擔心崇尚前者的高效,將使我無法貫徹後者緩慢、但直透心靈的溫暖。
孩子的確有照妖鏡般的魔力,讓我們現形;只是有的父母願意、也有能力在鏡子前梳理自己;有的卻想把鏡子上個顏色、或說鏡子壞了,甚至遮住不看。這照妖鏡般的魔力,來自於孩子對我們深深深的愛。
當我們嘗試要降低「關係緊密的人」(例: 父母、伴侶)帶給我們的傷害時,會發現「拉開距離」是我們能放下情緒的關鍵要素。畢竟長達幾十年的互動與習慣,任何人在相處時都很難跳脫出既有的框架、更別說要做到課題分離、劃清界線。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