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副教授,是學生、家長、老師最信賴的諮詢對象。
2018.3月成立個人粉絲團,一篇名為〈不靠學歷的職涯路徑〉的發文,觸及率突破30萬,引來天下雜誌、今周刊、風傳媒、三立、未來family等媒體爭相報導。與兒子、女兒組成的三人家庭,時而妙語橫生,備受網友所關注。
郭葉珍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everythingsoeasy/
看到完全接納她的我,她想起自己其實沒有那麼糟、生活沒有那麼壞。即使不完美也有人愛著,不管她是什麼樣子,也不需要再多做什麼,無論如何她都是值得活在世界上的個體。所以,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需要有一個能完全接受自己原本樣子的旁人。
碎念是家長基於關心才會有的舉動,但是被念的那一方很容易會把耳朵給關起來,有聽沒有到,甚至感到厭煩、與家長產生衝突。家長可以試著為自己與小孩創造空間,提出問題讓對方主動去思考與做出判斷,這絕對會比強迫孩子服從的碎念來得有建設性。
人時時刻刻都在變。但是我們的腦袋很懶惰,對扮演某個角色的人會有腳本的期待,很難跟著調整。一旦發現扮演該角色的人沒有按著我們心裡的那個腳本演,就會悲傷、失望或憤怒。
嘗試、體驗才能產生意義,產生意義以後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了困難會比較願意忍耐與克服,也比較有動力走下去。因此對於什麼都沒有興趣的學生,我的建議是試試看找個不討厭的事或已經到你面前的事,做就對了。
從小我們和媽媽只要有意見不一樣或有衝突的時候,媽媽會讓我們有說話權。只要我們講得有道理,她就會同意我們的觀點,願意讓步。 即使我們講的沒有道理,她也從來不說你錯了,而是提出問題邀請我們進一步釐清。
我不會說哪種成長歷程才是正確的。其實都是好的。重點是願意接受挑戰,接受痛苦,願意成長與學習。我自己的原生家庭也上演過同樣的戲碼:我小時候不愛讀書,和我兒子一樣磕磕碰碰的,讓我爸媽很頭痛。我哥建中、醫學院、當醫師一路平順,成人以後開始覺得憂鬱不開心,我爸媽也很頭痛。
熱門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