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咪妮,是兩個小傢伙的娘。
歷經兒子三歲時的「開心」手術,深覺孩子只要能夠健康開心的長大,可以好好照顧自己,再有能力一點可以為別人盡些心力,不要長歪長壞了就好,為娘的其實也不求他一定得要發光發熱。
兒子上小學後,親師間的溝通出現瓶頸,足足困擾了兩年,老師一句懷疑孩子過動需要吃藥控制,重挫為娘的內心!事過境遷後再回想,感謝自己沒有在壓力之下妥協,沒有因為要配合老師而隨便讓孩子服藥。
跌跌撞撞之間,拉拔著孩子們越長越大,在教養孩子的同時,也調整著自己,我不是一個很厲害的娘,但我很努力很用心的學習著。
生活中,處處是教養,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都能讓我們從中看見美好,一點一滴體驗生命帶給我們的真諦。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其追究過錯,不如帶著孩子一起學習看待挫折!
教養路上,其實每件事都需要父母慢慢的放手,閱讀這件事也是一樣,孩子大了以後,不再是需要父母陪著一起共讀,而是要放手讓他們盡情探索,父母只需要在一旁看著不讓孩子走歪,只需要陪著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就好。
處罰,不是為了大人一時的情緒抒發,更不是為了展現大人的權威,只是希望透過一點痛覺的提醒,期待這痛能幫助孩子記住錯誤,下次別再犯,但回到問題本身,終究還是得引導孩子什麼是正確的觀念,終究得讓孩子學會思考,該如何讓自己更好,才是為娘的想給孩子的。
為娘的試著站在小妞的立場來想,孩子其實就跟大人一樣,會有情緒會有壓力,會有不知所措想哭的時候,但相較於大人調整自己心情的能力,孩子在這方面就沒那麼純熟,而這也是她學習的機會,學習著把自己的感覺說出來,也學習著在情緒過後,覺察自己心裡的想望,找到正確的方法來抒發自己的心情,找回快樂的自己。
好的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早睡早起的生活作息一樣,孩子放學回家後該做的事,如果有一定的規律,相信他每天都能按部就班做好每一件事。
每個孩子個性不同,需要不同的方式來引導,想想,我們以前不也是跑跑跳跳長大的?這個年紀的孩子不愛跑跳玩耍,父母才會擔心吧?我們該做的,是讓孩子學會思考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而不是只想要他們「聽話照做」,我們該想的,是要如何引起孩子想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只希望他們「安靜坐好」。
熱門商品